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在长篇小说<寒夜>中成功塑造的曾树生形象,以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不断引发着人们对女性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对曾树生的知识女性身份以及她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和精神地位的分析,探讨了她离家出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巴金长篇小说《寒夜》中曾树生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曾树生形象是“五四”新女性形象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仅针对这一典型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形成原因做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中曾谈到两位心怀"大愿"的人物: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所写的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愿怎么活,一个是愿怎么死。对于第一位,我们是不难理解的,可是第二位的"大愿",很多人就难以苟同了。然而,第二位的"大愿"恰恰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审美倾  相似文献   
4.
《寒夜》讲述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最终走向破裂的悲剧。在社会与家庭的重负下,男主人公汪文宣在人到中年后的诸多尴尬和无奈中毁灭,女主人公曾树生试图振作、不甘屈服地出走。这对知识分子殊途同归地成为《寒夜》中的悲剧性人物。这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5.
巴金先生写成于1946年底的长篇小说《寒夜》不断地为人们从不同方面所认识,本文从曾树生与汪文宣、曾树生与婆母的关系中辨析出曾树生的离家出走是迫不得已的一种处于弱势地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伤逝》、《倪焕之》、《寒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代表性作品。透过爱情婚姻这面镜像,可以窥见知识女性真实的生存及情感状态,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子君、金佩璋、曾树生为爱情进行了勇敢无畏的斗争,也一度取得成功。但在中国男权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和渗透下,女性的性别内涵往往被忽视或被误读,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局限性,内外双重因素使得她们和爱人无法或不能处理好爱情婚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爱情婚姻与理想事业一起走向末路。她们的悲剧说明,从五四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尽管时代已经变化,但文化的变迁很小。中国还没有为知识女性走向社会营造文化、机会与道德认可的氛围,女性真正解放的道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7.
巴金《寒夜》中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个耐人寻味的多维形象。问世以来,同情者有之,责难者有之。本文认为,曾树生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蔑视传统礼教,任性为我,但决不是空荡轻飘的"花瓶"--虽然,她有稍许的个人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8.
吴素芳 《课外阅读》2011,(9):265-265
曾树生毕业于某大学教育系,曾想在教育上干一番事业,创办家庭化的学堂。然而在她34岁那年,茫茫的寒夜不由分说地降临在了她的周围。寒夜式的时代,寒夜式的生活,使她的性格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努力追求着人生目标的她最终迷失在寒冷的黑夜中。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解放"系列中,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拟就曾树生作为时代新女性在家国皆乱的黑暗时代所展现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行分析,探讨其冲破封建文化藩篱、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思想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0.
曾树生这个八年抗战时期的职业女性处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妻子、儿媳、母亲、自我的四种角色中,她追寻的婚姻是“夫死子散”的一个结局。由于传统文化的习染,家庭责任与自我价值的矛盾,冷她造成了困惑与迷惘,使她不自觉地成为那个时代传统观念与新思想内在冲突的夹缝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