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传统哲学史教材将近代哲学概括为认识论哲学,然而,在认识论架构中如何理解近代理性主义者的形而上学追求?近代理性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深刻的难题是:在接受机械论世界观的同时如何确保人的意志自由.为解决这一难题,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努力方向是去除空间的绝对客观性,使广延世界降为仅具有次等客观性的呈现于人的认识之前的现象世界,于是人就有可能超越现象世界的因果必然之链而达到真正的自由.最终,康德明确地表达了这一难题,而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努力方向也以一种完美的形式完成于康德哲学中.  相似文献   
3.
从现实问题入手,分析了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机制性障碍,指出教师的哲理理念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率.对多年以来影响术科教师认识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课程规律的牛顿机械论世界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后现代系统整体论世界观用于指导运动技术学科课程改革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涌现"原理对于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心灵哲学主流思想的功能主义,其理论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赞同,但也有哲学家对其提出了严肃的质疑.通过对功能主义及由其引起的相关争论进行批判性反思,认为功能主义在解释心身关系的前提下,感受性问题始终是功能主义无法回避的最大挑战.功能主义有其本身不能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硬核",是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误解和简单化,最主要体现在其机械论基调(而非唯物论取向).心灵本体论的意识主现特性研究转向,才是较合理的解释心身问题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5.
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不仅是构成哲学的三大主要领域,而且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古希腊人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近代理性派与经验派的哲学探究是为了找到认识世界的最佳方法;现代人对人自身的研究兴趣反映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因此,探究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需要找出人类在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的问题。人类在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世界观上的机械论、认识论上的主客二分和价值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7.
机械论范式对自然的"客观辩证法"的反动决定了"绝对知识"的相对性和科学视野的狭隘性,进而决定了科学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背离;因此,要使自然科学摆脱"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使之朝向"人性化"与"绿色化"的方向生成,就必须从根本上或源头上扬弃机械论范式,转向有机论范式,也就是要实现恩格斯所谓的"科学的哲学化"或科学的"理论思维"化;其方法论进路有两条一是彰显古希腊哲学中的素朴的有机论,二是颠倒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对当今自然科学的现代性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物活论背景下,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就有了心灵功能认识的原始萌芽。17世纪,在机械论世界观的影响下诞生了霍布斯的心灵加减功能说。到了现代,随着图灵机的诞生,产生了基于计算的心灵认识模式,主张把心当作软件,把大脑当作硬件。在当代,进化论的视角又一次兴起,基于进化的新目的论产生了,它是功能主义对心灵的最新解读。功能主义在一次次不断地自我否定中呈现出螺旋式的发展,它是心灵哲学中最有前景的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浮世畸零人》中讲述了主人公班.骆维特因为身上的某些返祖特征而受到周围人们的歧视和利用,在希望最终破灭后悲伤而死的故事。作品通过对人物及其心理的具体分析,揭示出作者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科学技术为指导的机械论世界观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使人类妄自尊大,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这种机械的发展观也会浊化人的心灵,引发严重的精神危机。悲剧性的结尾再次证明了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表达了作者的生态理念:自然、人、社会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只有尊重自然、回归于自然,才能摆脱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建立和谐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0.
支宝芬 《大观周刊》2012,(31):237-237
体验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升华自我心灵的目的。近代以来.世界教育史上曾经有几次规模宏大的倡导人的内在体验.反抗目的论和机械论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