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信生 《历史档案》2005,4(2):72-75,83
杨度(1875—1930年),是清末民初声名显赫又颇多争议的政治人物。对杨度政治思想的研究也一直颇受史学界重视。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史学界对戊戌维新时期杨度的主要活动和政治倾向或言之不详,或言之有误。要么臆测其为“逍遥派”,要么称其为维新派,要么根据所谓“在长沙驱梁启超之事”而视其为守旧派。笔者根据由北京档案馆整理出版的《杨度日记(1896—1900)》(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等原始资料,对戊戌维新时期的杨度进行深入地探讨,以期对杨度的早期政治思想作出合符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快乐阅读》2012,(23):2
杨度,一八七五年生,湖南湘潭人,字皙子,号虎公。一九〇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留学日本,被选为留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与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一九。七年主编《中国新报》(月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爆发后,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与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袁死后被通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观念是近代中华民族认同的核心环节。在梁启超论述“中华民族”的基础上,杨度从中国固有的文化民族观念出发,在《金铁主义说》中明确地将“中华民族”界定为文化民族。杨度的民族主张与持反满革命立场的章太炎、刘师培截然不同,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完善颇为有利。在今日全球化语境下,这一建立在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观念,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袁克定、杨度等认为民主制总统五年一改选即发生动乱,国家难以承受,主张君主立宪,一劳永逸,属于激进派。袁克文等认为袁克定等急燥冒进,对袁世凯不利,属于缓进派。袁世凯在激进缓进之间摇摆,及日本表示支持,始决定激进,日本等国又表示反对,洪宪帝制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5.
杨度既是政治家,又是企业家、文学家.他曾主张君宪救国论,张勋复辟之后,认识到君宪救国行不通,进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再进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也堪称"多彩"了.袁世凯与杨度的恩怨,只可算是他的前半生,其后半生则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6.
论杨度铁路思想的理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度作为清末那个激越时代的理性之人、清末君主立宪派的中坚,其铁路思想中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法理赎路。主要体现为依据合同,据理力争。二、节制式借债。他反对利权回收运动中的盲目拒债,因此而有性命之忧;同时,又反对盛宣怀的大借外债行为,主张将其革职;最后落脚到散借外债、注重社债的主张。三、官商合办。先是力主商办,而假以官力,后来明确了自己的官商合办主张。四、力斥省界。杨度对省界现象十分不满,他指出此中有“二弊一害”。由于清朱乃非理性的时代,杨度作为理性之人,尽管提出了理性的主张,但结果只能在激越的声浪之中,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7.
杨度(1874年-1932年),是角色转换判若两人的历史人物。1975年冬,周恩来在重病中与当时的国家文物局长王冶秋交谈时指出,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注意客观公正,对于既有反动的一面,又有革命的、鲜为人知的一面的人物,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周总理还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  相似文献   
8.
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君主立宪派的中坚,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曾以民族问题向革命派发难,宣传君主立宪。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包括三个要点:一、蒙、回、藏等族因国民程度低下而极易分裂,从而导致瓜分亡国;二、满汉矛盾起因于清朝统治政策的失误和满汉之间的双重误解;三、驳斥革命派的“亡国”论和“排满”论,进而得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而不可行民主共和。本文对上述观点的得先进行了评议,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祝彦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16(4):《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16卷4期-46-49.3页-《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16卷4期-46-49.3页
杨度及其《君宪救国论》祝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历史现象:有些人物能够与时而进、跟上历史步伐,也有些人恰好相反,在历史的滚滚风尘中落伍了,甚至走向了历史的反面。但是,除此以外,我们不应忽视另一种历史现象的存在:即历史过程的曲折必定也造...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蚕丝:钱学森传》作者:张纯如出版:中信出版社定价:45元本书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描写钱学森的一生,特别是他在美20年人生历程。《纸年轮》作者:张冠生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定价:39.8元以书述史,上溯1911年,下延至今。百年书影见证百年中国的思想激荡、社会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