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篇
  免费   2篇
教育   649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新方 《语文知识》2002,(10):31-32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纯粹写景的不朽名篇,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旱一首描写山水的佳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篇描写大海的诗作。全诗景观奇伟,寄情寓志,生动地显现了曹操诗歌的本色。  相似文献   
2.
诗词中的“寄托”是指作品中的寄情托兴,它是我国诗人和词人惯用的手法。“寄托”起源于传统的比兴手法,它由一个诗章、一个意象的比兴,发展成为全篇的比兴,而寄寓表达词句表层意思之后的作者的深层的情志,只把诗词表面的形象作为载体,这种表现方法就成了“寄托”。比如李白的《梦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图通过对《青青河畔草》一诗中形象的分析 ,找出中国古代诗歌中形象在传达诗歌多层意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中既包括诗歌蕴含的多层意义和读者理解诗歌所产生的多种意义 ,这种同时强调作者和读者双方的意蕴的关系和活动 ,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传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相对来说,写真手法是较为容易掌握的。因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依循着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进行“描”和“画”就行了。而对于那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生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事物,要写得形象可感,依靠写真手法,单纯地描摹,就不够了。这就要借助另一种手法,也就是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比兴手法。 比兴,这里不是指修辞格,而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比兴包括比和兴两种手法。二者常常一起使用,统称为比兴手法。为了便于阐述,下面分别谈谈。──比。 比,就是类比,打比方,比喻。拿人们熟悉的、已知的、有形的、可感的事物,…  相似文献   
5.
李桂荣 《兰台世界》2005,(8):137-138
西汉文坛,就文人来说是“辞赋竞爽,吟咏靡闻”的时代,在民间盛行的乐府民歌,被认为有“观风俗,知薄厚”的作用,创设乐府机关,广泛采集而唯恐有佚,并没想到给予约束。而文人的兴趣和才力都驰骋在“蔚为大国”的汉赋上,因而诗歌吟咏无多,诗祸也寥寥无几。但发生在杨恽身上的诗祸,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文字档案,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灾难新闻属于突发事件新闻中的重要类型,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主流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意象和比兴等文学写作手法。新闻文本实质上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本文以人民日报对鲁甸地震的报道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我国主流媒体灾难报道中的文学手法进行分析,探讨语言符号的象征性所指与新闻客观性要求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7.
朱虹 《语文知识》2015,(5):51-52
教《涉江采芙蓉》一诗,有两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其一,《古诗十九首》所处的时代特点尤其是文学思潮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其二,《古诗十九首》里的诗歌对《诗经》和《楚辞》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问题。也就是说,要理解八个字:蓄势而发,直追风骚。否则解读就不算到位。下面谈谈自己教这首诗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改变了《诗经》之后四言诗的衰败局面。《短歌行》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杰作。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个古老的传说:老和尚收养一个弃婴为小和尚,准备让他继承衣钵。小和尚与老和尚两个人在山上相依为命,到了小和尚15岁时都还没有下过山,也没有接触过其他人。终于有一天,老和尚带小和尚下山化斋。途中路遇一个姑娘,小和尚很好奇,问老和尚:"此为何物?"老和尚怕他动了凡心,就说:"此为老虎,爱吃人,千万要远离她!"之后老和尚又带小和尚见了许多前所未见的东西。回到山上,老和  相似文献   
10.
楚辞对词学批评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词论家标举词"雅骚"的创作原则,从《楚辞》中拈出"要眇宜修"概括词的本质特征并模范骚雅评介模式强调词的比兴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