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语篇补全测试,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探询型请求子策略的选择。结果发现:学习者在请求主体策略选择上呈现与英语母语者相同的序列;学习者在请求子策略选择上存在过多或不当使用某些情态词,某些话句类型使用单一的情况;角色指向性的选择上,以听话者为指向的比率较高。这些特点表明文化间既具有相通性也存在文化相异,需要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明示语用教学,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在传统年画中,经常见到"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击磬童子与持鲤鱼童子相戏舞"等形象构成的图案,鱼腹多子,繁殖力强,"鱼"又谐音"余",因而寄予了人们希求子孙绵延和丰收富裕的美好愿望。古代"二十四孝"中也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鲤鱼跳龙门"和"追鱼记"的传说更是经久不衰的佳话。  相似文献   
3.
杜谆  陈克秀 《寻根》2007,(4):50-53
在淮阳太昊陵,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都要举办"朝祖进香"的庙会,人称"人祖庙会",当地人俗称"二月会"。"二月会"据传起  相似文献   
4.
池州源溪村傩活动中的"求子"习俗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其显著特征是:其一,打上了山区社会文化的烙印,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二,生殖崇拜是"求子"习俗的主题,宗族和宗教是其得以实施的双翼;其三,公开宣扬与隐秘回避有效地调适了封建传统在性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困惑,兼顾了重伦理和重子嗣的双重目标。以源溪村"求子"习俗为代表的池州傩活动演绎着人神在场的对话,体现着人神互惠的效果,寄托了一种希望,表征着一种言说,连接着一种血缘亲情。  相似文献   
5.
论文通过详细考证,提出《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无求子《酒经》和大隐翁《酒经》当为一书,作者都为朱肱,“大隐翁”和“无求子”均为其号。  相似文献   
6.
祈福求子①风俗,指的是通过向神灵祈祷或借助其他方式,来达到早日得子的风俗习惯。在中国,有生殖崇拜、求神拜佛、食疗法、送物祝子等方式;在日本,也有性崇拜,及参拜神社、石头之说、温泉祈福等。通过采用文献法及对比法,展现了流传于中日民间祈福求子的主要方式,研究了两国民间生育风俗之一——祈福求子风俗的文化韵味及特点、实质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梅山地区,求子的良好愿望贯穿于整个婚礼的始终,体现在婚礼的方方面面,在婚礼的系列活动中,人们更是用婚俗歌谣直接表达对子嗣的热切祈求。一、在带巫术色彩的迎新诀术歌中,祈求神灵祖宗保佑新人多子多福是其最终目的;二、在热闹的婚庆活动中,祝愿新人早生贵子是客人对新人表达良好祝愿的赞语歌里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江南往往让人联想到无比浪漫的气息,宋代江南求子文化便是增添这种浓厚气息的因素之一,而雷峰塔在那个时代总是不能脱离这样的话题。其实江南早就有向神灵求子的现象,围绕雷峰塔而展开的求子话题,更是那时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相似文献   
9.
上巳风俗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维 《寻根》2004,(3):108-113
上巳节是一个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节日。它分布的范围极广,从中原至南蛮,从西秦至东夷都有它的存在。正因为这一风俗长久而广泛,所以它的节日质素往往因时因地而异。从先秦至魏晋的有关记载来看,这一节日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的活动形式和目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敦煌遗书中关于求子方术的记载,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唐代敦煌地区民间的求子习俗状况。敦煌遗书中出现21种求子方术,寄托了唐代敦煌民间对求子的祈盼,同时通过对这些求子方术的来源与象征意义的探讨可看出敦煌求子方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