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鬼、巫山神女、洛神、杜丽娘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断演变的性爱女神形象,她们都是美和爱的化身, 然而她们的性爱总是带有缺憾。人类注定要过三种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男女两性都有追求性爱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王宇成 《大观周刊》2010,(37):82-82
曹植,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被称为“建安之杰”。《 洛神赋》是其赋中名作,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段人神相恋的悲剧。此赋很讲究词句的交错流转,行文气韵的婉转,使得全赋情节上和句式上的起伏跌宕,恰似一场戏剧蕴含饱满的艺术效果,表现出高度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艺术关注探索人神关系,早期道教更加注重神人相通和得道成仙。东晋画家顾恺之留传千古的杰作《洛神赋图》是对道家神仙思想的较好注解。顾恺之通过对人神交往的铺陈,将个人生命的感悟体验倾注于作品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对神仙意境的追求,弥漫着探索自由超脱人生境界的艺术诉求。  相似文献   
4.
曹植《洛神赋》写于黄初四年从京师返回自己封地的途中。自身饱受迫害、王兄的暴亡以及兄弟的分离等使得他内心充满苦闷和哀伤。洛神至善至美形象的精心塑造、君王与洛神.平等真诚的交往等表明,曹植是想借助人神之间真诚永久的精神之爱来排泄自己心中的苦闷.慰抚自己受伤的心灵,希望在这片虚幻的爱的世界里得到丝丝的慰藉和满足。这便是曹植创作《洛神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中的洛神原型及其现代重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洛神原型是情与欲的象征。这一原型主要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女性生殖崇拜及阴阳哲学观。男女两性作家在回溯这一原型时,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男性本消解了洛神型女性在情感上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女性本则充分肯定洛神型女性原始生命力的冲动,还原女性之本能。  相似文献   
6.
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和曹植作品中的洛水女神,虽然在出身、死因和人神之恋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作为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塑造的女神形象,二女神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别。神女自由大胆、热情奔放,洛神恪守礼教、举止端庄,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7.
萧红被称为30年代文学洛神,鲁迅评价“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可能取代丁玲”。而张爱玲的文学地位更是早已为人所知。可你也许还不知道,这两位天才女作家与武汉缘分都极深,尽管她们和武汉直接发生关联都只有短短九个月。  相似文献   
8.
梁帅  ;吕姝焱 《文教资料》2014,(31):152-154
明清戏曲,无论究其剧本创作,亦或舞台演出都以江浙为盛。明清之际河洛地区的戏曲创作在两千余年黄河文明的映照下虽如沧海一粟,但以王鑨、吕履恒为代表的豫籍作家也在戏曲创作中用力尤勤。王鑨不仅有模拟《牡丹亭·寻梦》一出的剧作《拟寻梦》,又有与《长生殿》篇幅相当的《秋虎丘》传世。其孙侄婿吕履恒更是继承了《双蝶梦》、《秋虎丘》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洛神庙》传奇。以王鑨、吕履恒为代表的孟津王氏与新安吕氏家族,堪称明清鼎革之际河南的名门望族,他们的戏曲创作为家族文学的多样性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9.
洛神是我国古代的性爱女神。曹植离开洛阳到自己的封国去 ,心情苦闷 ,借景生情怀念洛神 ,但他怀念的并不是甄后 ,而是自己心中的情人———京师洛阳。  相似文献   
10.
华策影视等出品的巨型古装创意歌剧《新洛神》,由金牌编剧兼制作人简远信亲自操刀,力邀新晋演员李依晓、杨洋、李进荣等倾情演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