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婧 《兰台世界》2020,(2):158-160
魏晋时期受诸多因素影响,各地流亡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处西域的鄯善国也不例外。从新疆出土佉卢文书反映的内容看,鄯善国流亡人口分为两大类:鄯善国内部的流亡人口和来自其他城邦国家的流亡人口,鄯善国对不同类型流亡人口的安置政策各不相同。鄯善国的流民安置政策,为西域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客观上或多或少地促进了绿洲国家农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嘉庆八年管理民人出入山海关史料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山海关外一直被视为“龙兴之地”,为满洲根本重地,不允许流民杂处其间。但由于关内土地兼并的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等种种原因,直隶、山东等地许多民人仍纷纷前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直隶、河南大旱,流民出关日多,经时任山海关副都统德福奏请,准许“无业平民出关觅食”。嘉庆初年,为避免流民私垦土地影响东三省旗人生计,对“携眷民人出口之处永行禁止”。现从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及上谕档中选发部分相关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50年代初,蒋兆和创作的26米长卷因霉烂破损仅剩数米残卷的《流民图》在上海被发现后,作为“革”前蒋兆和惟一研究生的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画家马振声与其他4位画家联合复制了被毁损的14米后半卷的《流民图》,使半个世纪后的人得以欣赏这部史诗般宏伟杰作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妈妈: 上海"八·一三"的炮声使整个中华民族有血气的民众觉悟了!团结了!目前我国国土布满着敌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免不掉危险,当我还没有忘记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的时候,如今又遭遇到更大的浩劫,更残忍的屠杀了.在这关头,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国民再没有第二句话,只有"保卫国土来参加这伟大而神圣的战争"!我们并不赞颂战争,可是没有战争,或许就不能发现人类的真理,没有战争,就失掉自由和博爱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自1653年的数百年来,闯关东的热潮不断冲破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绵延不已。源自流民自身渴望生存的意志和希望,无疑是移民潮最顽强的生命力,但政府的政策导向,又往往将移民潮真正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6.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大量流民的存在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传统说法认为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大批自耕农破产,从而产生大量流民,引起社会动荡;西汉政府在抑制兼并和应对流民方面的做法是积极而有效的。本文认为这些认识是片面的、表象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土地兼并不会直接导致大量流民产生,现实中有较为合理的流民吸纳机制;政府抑制兼并、控制流民的措施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十堰地区的矿冶业 ,此前已有学者不同程度论及到。本文在研究了大量直接和间接资料的基础上 ,梳理出了明清两朝十堰地区 (包括郧阳府六县和时属襄阳府的均州 )矿冶业的基本线索、概况和特点 ,分析了其兴废的原因。也从经济的角度反映了该地区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流民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池子华先生的新著<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对中国近代流民问题进行了全方位、跨学科的考察.在高屋建瓴地对近代流民问题进行深度透视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 ,由于长期战乱 ,百姓流离失所 ,辗转他乡。统治者竭心尽虑 ,采取种种措施预防流民产生 ,流民产生后又采用安抚、镇压两面手法 ,努力使流民重新安定在土地上 ,这些举措虽然有时在一定程度上纾缓了流民的悲惨命运 ,但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悠久,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其它种种因素,造成了难以计数的流民现象。两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发展过程中的流民现象有独有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