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殷墟编铙不是双音乐钟,但属于双音乐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形式,不能割裂其发展过程,可以归为广义的双音钟范畴。在测音问题方面,提出整体和具体测音方案。  相似文献   
2.
元极学理论揭示了万物在运动过程中皆发出音,人体五脏运化发出五脏之音,五脏和谐运化则身体健康,据此,提出了开发测音诊病仪的设想,从理论基础,实践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利用高新科技开发这种设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1991年考古发掘者在安徽凤阳县大东关基建工地发现一座被破坏的春秋时期的钟离国贵族墓葬,依出土地点编号为大东关M1。墓葬出土金石乐器19件,其中青铜编钟15件,含编镈钟7件和编钮钟8件,石磬4件(均为残件)。笔者对这两套青铜编钟从外观、形制、音响等方面进行了较翔实的考察,确认这是当时高等级贵族生前使用的两套实用乐器,镈种为一钟一音,钮钟则一钟一音和一钟两音不等。另对4件石磬的形制、石料石质也做了初步的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4.
1976年,在甘肃玉门清泉镇火烧沟遗址中发现有二十多支陶埙,埙体多呈鱼形扁平状,均有三个按音孔(两肩各二,腹左下有一),据碳同位素14测定,为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近四千多年历史。火烧沟遗址出土陶埙,令人称火烧沟陶埙,自出土以来,火烧沟陶埙令音乐学界颇感兴趣和为之振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极具者古价值的文章,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再次提出,火烧沟陶埙——中国埙乐器的过渡和重要发展说,且据对火烧沟的测音得出的一系列问题与音阶发展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1993年新疆木卡姆团演唱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录音中的《拉克木卡姆》进行测音所得到的大量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拉克木卡姆》在不同音区内形成不同的音列特征,V级音在不同音区形态不同,及其中各乐音在不同的旋律进行中所呈示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