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着重探究阜阳方言古入声消失的今读分派规律和特殊的读音现象,尤其注意揭示反映方言地域特征的古入声字特殊读音。从入声今读的语音规律和语音特点来看,阜阳方言确属中原官话,但有区别于其他中原官话的鲜明的语音特征,这尤其体现在曾梗摄一二等入声字见系声母的腭化上。揭示阜阳方言入声今读的语音特点是深入认识和研究阜阳方言的需要,对中原官话的分区划片以及皖北方言的内部再划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钢 《钓鱼》2006,(18):32-32
很多人都说鲤鱼不好钓,我也有同感,鲤鱼智商高,有抗钓经验的大鲤鱼还会用吐水、吸水及尾巴扇动的方法来刺探鱼饵究竟有无危险,无险则食,有险则弃,即使偶然被钓了也不甘心束手就擒,卧底、打转、横冲直撞,拔河,装死……,种种伎俩耍个够,经常钓鲤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钓鲤鱼就是  相似文献   
3.
水的清浊     
水是生命的滋养者,地球上一切大大小小的生物都离不开它,它和人生的关系尤其密切,人类在饮食,洗涤,灌溉,运输和水力发电等各方面都需要它。  相似文献   
4.
词类转变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尤为多见.这一语言现象在我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学者所广泛注意,但只有到了宋代,学者们才开始对其作系统的研究,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就属这方面的著作.<群经音辩>卷六"辨字音清浊"门对古汉语中的161组音变构词进行了详细辨析,大体反映了古汉语词类转变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贾昌朝对该语言现象的深刻认识,为后来学者对古汉语词类转变问题作深入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曹丕的"文气说"在文气、风格、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开辟了从作家精神世界角度把握作品基本特色的思路,并初步接触了作家与风格的关系,确立了我国古代风格论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基调.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后期时文风气大变,为此朝廷屡次下诏厘正文体;清代统治者鉴于时文的艰深之语及诡异之辞有碍“代圣贤立言”,亦多次加以干预,至雍正十年明确提出“清真雅正”的衡文标准,以抵制“异端”思想和骈俪之风入侵时文。此一衡文标准意在考察士子的道德修养,将理学家提倡的气禀清浊与才性贤愚理论运用于科制中,以时文是否具有“清”的风貌甄别士子品性的优劣。衡文标准的确立,影响了清代文风,诗词、古文、律赋乃至骈文理论与创作也遵守这一规范,清代文风的官方建构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人生三态     
人生有三态,悲观、乐观与达观。 人生态度不同,眼中的世界自然也不同—— 悲观的人在山脚看世界,看到幽冥小径; 乐观的人在山腰看世界,看到柳暗花明; 达观的人在山顶看世界,看到天广地阔。 悲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苦酒,清浊均苦涩。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贵定县谷撒寨苗语今有A、B、C3个声调,古*D调舒化后-k尾韵音节归入今C调,-p、-t尾韵音节归入今A调。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弱化为浊擦音后,声母清浊的区别特征仍然存在,并增加了爆发—非爆发的发音方法区别特征,使得古苗语调类在谷撒苗语中直接保存下来并有新发展。谷撒苗语的声调特点说明汉语方言在声母保持清浊相区别的前提下有调类存古的可能性。调类存古的条件之一是在声母清浊相区别的基础上增加爆发—非爆发区别特征,来替换可能出现的音高区别特征;没有增加新区别特征的存古型调类会逐渐分化。  相似文献   
9.
南城是《广韵》作者陈彭年的故乡。南城话属赣方言抚广片,在整个江西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南城方言与《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比较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探寻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部规律,从而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等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研究依据。本文系声母比较、韵母比较的系列篇。为使对比条例清晰,文章以调类为基础,兼及古音的清浊,并参以方音调值,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10.
赵诚利用甲骨文字材料研究上古声系,提出“甲骨文所表示的音读”“清浊不分”,突破了上古声类全浊、次浊、全清、次清一应俱全、清楚分明的传统认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清浊不分”的提法含糊不清,不够准确,有必要从古文字形音角度进行更广泛、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