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关明中叶至有清一代幕业的兴起与发展,学界已多所探讨。在我看来,士人的有关言说不但提供了研究幕业兴起、幕宾这一角色生成的材料,更可资考士人处明清之际的姿态与心态,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樊兰  崔志博 《兰台世界》2016,(18):111-113
张坚是清代康乾年间重要传奇作家,颇富才名却仕途坎壈,一生沉沦下僚,后半生漂泊异乡,隐于莲幕。张坚前后入幕河南汝宁知府、宛平署、浔阳九江关、荆州府、汉中府,交游颇为广泛。在游幕生涯中,张坚接触到不少朝臣仕宦,其传奇作品《玉燕堂四种曲》也得到广泛流传,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清代游幕与小说家的创作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文人以幕友为谋生手段是平常的社会现象.在幕友中出现了大量小说家,则是清代比较突出的文学现象.从阅读视野来看,清代除了官僚以外,一般落第的贫寒书生是没有条件得以博览群书的,而幕友的身份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优良的阅读条件.幕友不仅能阅读官方、幕主的藏书,还可以阅读"邸报".从社会视野来看,清代埋头举业和考据的文人,与社会现实较为疏离,他们或不关心,或没有机会观察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然幕友在处理刑名、钱谷、征比等事务中,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社会信息,其社会视野比埋头书斋的文人要开阔得多.清代小说家的游幕生活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清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与作家广泛的游幕生活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繁盛,清中期文人流动频繁。李葂和卢见曾成为文人交游入幕中典型一例。卢李二人因诗名相识,拥有相似的诗词理念,诗多述实事而道性情。卢见曾推荐李葂参加博学鸿词科考,李葂卒后抚育其妻女刊刻其诗,助其诗画艺术留名历史。通过对卢李二人的诗词交游研究,对理解清人游幕以及李葂诗词、绘画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乾隆嘉庆时期钱泳游幕活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泳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著名的幕僚,他不仅学识广博、精通书法,同时在碑碣摹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摹刻了大量的碑板及法帖。作为一名富有才艺的幕僚,钱泳在其数十年的游幕生涯中,以书法和碑碣摹刻结交了一批重要的官僚学者。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钱泳因受赏识而获得许多从事碑帖摹刻的机会,其所摹碑帖"流播艺林",成为今日研究钱泳及其幕僚生活的重要资料。研究钱泳的游幕活动,有助于理解时代环境对其人生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郑丽芬 《文教资料》2007,(34):69-70
魏际瑞词十之七八为艳情之作,十之一二带有明显模仿重组的痕迹,且大部分词创作时间背景隐晦,难以理解;其余感情写意之作,仍可见作者本心。本文结合魏际瑞游历生涯,展现经世者思归不得归、理想与现实、俗与真之间矛盾而无奈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王春龄,上虞县百官镇人,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民国二年(1913),一生游幕,虽名不见传,但为后世遗留近10万字信稿、公交稿、布告稿、禀稿、账册和收费规目等,还有几件游幕时使用过的随身物品,为研究游幕人活动及其政治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所留文稿和物品多在“文革”时被焚,仅少部分被保存了下来。残存的遗稿中,最早一份是清光绪二年。最晚一份是宣统二年,游幕地点在浙江省宁波(鄞县)、乐清、嘉兴(秀水)、海盐、诸暨(暨阳)和德清等地,文稿内容主要涉及县级政治运作、财政收支和游幕人生活等。  相似文献   
8.
沈复是乾嘉时期的游幕文人,其创作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一书流传后世。此书主要以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叙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书中多次提及沈复的游幕经历,因此文人与幕僚的双重身份使沈复的游幕文人形象自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徐渭的文学创作与游幕生涯患息相关.在明代幕府制度下,文人的游幕带有维持生活的经济目的.但他们的经济条件并未由此根本改观.游幕为徐渭等布衣之士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军国大事和开阔视野的良机,还能藉此广交诗朋文友,进而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与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以康熙己未博学鸿儒科“四大布衣”为代表的布衣处士士人群在清初大都有游幕乞食的经历。作为“谋食”之举,为人作幕被视为降志辱身之举,游幕在影响士人心态的同时,也促使其诗歌内容与诗风发生演变。另一方面,游幕为布衣处士士人群提供了相对安定的薯述环境和广泛的交游范围,大幅提升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和学术水平。通过游幕,布衣处士士人群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更清楚,对他们应诏博学鸿儒科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