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2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宁夏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宁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史前宁夏贺兰山岩画文化,它的产生发展.与各个时期生存在这一地区的游牧少数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包含了中原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环境变迁与黄河古道日益频繁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这里形成了以游牧狩猎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贺兰山地区特有的史前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2.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3.
冒顿单于是匈奴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所创立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匈奴以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冒顿生逢匈奴变乱之世,在南有强悍的秦朝,东西有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局势下,冒顿稳定了匈奴内部局势,消灭或削弱了其他势力,使匈奴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其历史贡献是有史可鉴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结果,人的生存离不开其所依托的土地,无论是游牧文明或是农耕文明,都是人在其生存所依托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范式.游牧民族的土地利用主要体现在"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游而居之"的生活方式、"游而存之"的生存方式上,在与草原环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游牧民族认识到了其与土地之间的相依存关系,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实现了游牧民族与土地之间的和谐相处.建立在如此适合草原生态环境特征基础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也由此而构筑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生存空间,这对于当下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一类特殊的词汇,地名中包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科尔沁独特的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的地名上。在科尔沁土语中,很多地名与农耕定居生活方式有关,但还有不少地名保留了传统游牧文化及旧时喇嘛教的痕迹,甚至我们通过科尔沁土语中的地名也可以了解到从前的科尔沁地区良好的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装饰艺术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人们通过劳动和智慧不断创作和发展的独特文化。装饰艺术的视觉和功能属性充分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特征和审美追求,同时体现出草原民族的生活。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同时,又不断在历史进程中延续并发展着。蒙古族装饰艺术广泛运用在民族服装、寺庙建筑、金银器皿和皮毛刺绣等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本文通过论述蒙古族装饰艺术的风格,分析蒙古族装饰艺术的构成及来源,对其独特造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究发展趋势和在现代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的两端,并被历代王朝各有侧重地付诸实践。它们发源于先秦农业、游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峙,秦汉正式形成并用于指导对外政策。秦皇汉武的征伐四边是落实“王者无外”,但其造成的恶果被儒学思潮加以批判,东汉班固正式提出完整的“夷夏之防”理论,以往学术界多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角度肯定前者,但今天从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后者客观上更有利于自然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在春秋战国最后的对抗中,更为强悍的秦国战胜文明程度更高的齐国而统一天下。其因在于二国的民风不同,变法的性质不同,还有游牧文化与渔捕文化的不同,这是其文化人类学涵义。  相似文献   
9.
陈阳 《视听纵横》2007,(5):15-18
在“信息”、“生活”、“知识管理”等关键词的指引和领导下,形形色色的博客们在不断实践并重复着将我们的日常生活打上“叙述/接受文本”的印记的行为。用即将或已经记录的信息整理方式定义社会生活,即进行了某种与叙事相关的事。因此,作为一种叙事形式的博客,以众所周知的姿态牵涉到了“事件”,在对事件的复制与积累中,向自己和社会他人重新叙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民族服饰是民族族群外显的文化符号,裕固族妇女服饰无论款型、材质,还是装饰图案及色彩都充分展现着游牧文化的特征。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但还是保存着浓郁的民族的服饰文化特色,以及所处地理位置和周边民族互相影响下的明显的复合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