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黎 《儿童音乐》2011,(7):72-7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欣赏《牧童短笛》。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复调音乐作品;2、了解作曲家的生平,知道乐曲由来;3、初步体验中国钢琴小品,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生活不是牧歌,我也不是牧童!所以,我永远无法嗅到大草原的青草香,我永远无法随性地哼着小曲,我永远无法在阳光灿烂之时,尽情地在原野上奔跑!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的散《春》是这样写“春风”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模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相似文献   
4.
《画家和牧童》讲述了著名画家戴嵩虚心接受牧童的意见修改画作的事,引导学生感受戴嵩的谦虚诚恳、小牧童勇敢直言的美好品质。就课文内容而言,二年级孩子读两三遍即懂,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戴嵩  相似文献   
5.
牧童分杏     
李默涵 《数学小灵通》2011,(9):17-17,21
程大位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数学家,他出过一道习题诗:牧童分杏各争竞,不知人数不知杏。三人五个多十枚,四人八枚两个剩。  相似文献   
6.
大漠上,某位王公有大量的马匹和羊群,一个牧童显然不够,于是他又找来两个穷人家的孩子。主人安排瘦弱一点的那个孩子放羊,另一个强壮的孩子牧马。因为马的食量大得惊人,牧马要跑很远很远的路,而且马的  相似文献   
7.
王晓亮 《辅导员》2013,(20):9-12
<正>学生的认知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老师不应该凭借固有经验,去随意猜测,而应该去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学生呢?下面以《画家和牧童》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于"学生调研"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王宝琪 《阅读》2012,(9):1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田园诗以其清新明丽的风格,淳朴悠然的情趣,深得人们的喜爱。在田园诗中"牧童"是经常出现的形象,而牧童几乎成了隐居文人、失意官宦理想的羡慕对象。不信,有诗为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短短二十个字,就把放牧歌唱、闭口静立的形象、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牧童是多么天真、活泼而  相似文献   
9.
《所见》是一首美妙的歌,是生活中的一幕鲜活场景,虽平白如话,却也令人回肠九转。尤其是那一动一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是在这"动"和"静"的变化里,充溢着生活的情趣,带给人美的享受。立足于此,在教学中,我设  相似文献   
10.
陈翚 《山东教育》2009,(5):41-42
活动背景 春天,万物萌动,正是带领孩子们去田野踏青的好时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路边随风飘拂的柳枝,想起自己小时候,春天的时节,总喜欢拿柳条做“哨儿”。这个“哨儿”,好像就是诗里、书上说的牧童的柳笛吧。不由得童心顿起,拾起地上一段被风刮断的柳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