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近代来华的传教士中,狄考文热衷于通过科学知识为基督教传播开拓道路。他一方面创办基督教学校传授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建立科学制作所和博物馆向普通民众传播科学知识;狄氏的科学传教观意在利用近代科学清除愚昧迷信思想,为基督教传播扫除障碍;并且通过科学知识塑造新型人才以引领中国社会,最终推动基督教在华传播。狄氏的科学传教观的形成原因主要归因于他对中国社会的准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德明 《寻根》2012,(1):27-32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蔚然成风,而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已成为学界近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会教育家狄考文不但是教育思想家,还是教育实践家,是一位集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体化的伟大教育者.狄考文在创办登州文会馆的办学活动中,鲜活地体现了其对“完整教育”理念的理解与展示.“完整教育”思想及登州文会馆的办学经验,对于我国现在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世强有一本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铅印出版,于1907年第三次再版的代数教科书《代数备旨》(于上世纪购自专卖旧书的“中国书店”).是由美国人狄考文(不知其英文名)根据国外一些教科书选译口述,由我国邹立文、生福维笔录而成上海美华书馆印刷.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传教士来华传教。美国传教士明恩傅曾说过,"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时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1]113。由此可知,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从文化上征服中国,这势必会对晚清的中国教育制度造成冲击。本文将从传教士来华对中国教育的双向影响两大方面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创办与西方传教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传教士创办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驱者,同时也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发挥了推动作用。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所办的登州文会馆被称为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同时也是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不论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还是在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都具有突破性与里程碑性质的影响。狄考文之所以会成为在华创办教会大学的先驱者,既是由于当时历史潮流的驱动,也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悟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狄考文(1836-1908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63年7月,他接受美国长老会差会的派遣,和新婚妻子从美国纽约乘坐带帆的舢板船,在太平洋上航行了166天到达上海,在上海又花了21天时间经烟台于1864年1月到达登州(今山东蓬莱).  相似文献   
8.
登州文会馆是由登州蒙养学堂发展而来,它从小学到中学进而发展成为大学,在19世纪下半叶的山东乃至整个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会馆的办学特色包括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儒家教育、注重实验教学、采用汉语教学等。作为登州文会馆的创办人,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意图通过办学来传播宗教,实行文化和宗教侵略,其主观意图昭然若揭;但在客观上,狄考文创办的登州文会馆通过设置西学课程和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启蒙了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清末是中国学校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时期,当时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以<万国公报>等为主要舆论阵地,提出建立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的新式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方案,从而诱发了清末教育改革运动.因此,我们今天探寻清末中国新学制改革的思想来源时,不应忽视或回避在华新教传教士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创建于1864年的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渊源颇深。文会馆实施分斋教学,具有递升性、分科类的特点,被视为分科型大学的雏形。在教学过程中,文会馆吸收西学教材,融入具体教学实践,把握中国人学习特点,编辑出版西学课程用书,不但为教会学校使用,也为晚清新式学堂采用。文会馆秉承"完全教育"理念,重视中学与西学知识的讲授,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流向教会学校,且为清廷官办新式学堂充当西学师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