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学生社会支持对独处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独处行为量表对379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女生的社会支持得分和孤独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孤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社交焦虑上两者则没有显著差异;2独生子女的积极独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中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同积极独处和孤僻呈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孤独呈显著正相关。积极独处同孤僻呈显著正相关,孤僻和社交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和孤独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得出结论,性别对社会支持和独处行为有着较大影响,社会支持对独处行为影响较大,同时独处行为各维度之间也存在较大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班级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维护良好的学习秩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心灵成长。心灵教育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充实了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助于班级管理在促进学生心灵成长方面目标的实现。"独处"是现在美国一些学校常常采用的一种心灵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独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内心世界,发现人生的真谛。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班级管理中"独处"的心灵教育模式,为我国班级管理和心灵教育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独处     
苏格拉底独立荒原思考哲学问题,三天不挪一步;司马迁受官刑身处牢狱,写下了辉映千古的《史记》;苏东坡贬官琼州,身居陋室,终年读书赋辞,不改其志;闻一多钻研典籍,三年目不窥同,踏平了一座座学术高山…一切大学问者、大智慧者、大事业者,都有静思独处、超然物外、卓荦不群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的成功,除了归纳为手法、语言的运用,更与朱自清先生的独处有关。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独处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5.
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其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中深入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苏珊这位20世纪的知识女性在面对生活时心灵的孤独和困惑。本文试图通过对苏珊孤独压抑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分析了她在男权社会意识形态下努力找寻独处空间的行为过程,即对压抑着的"本我"的释放的企盼,然而在十九号房间中的独处经历并未使她摆脱束缚着她的男权意识的枷锁,而是让极度孤独的心震颤着她的灵魂,最终她在独处中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6.
朱露露  刘琼芳 《文教资料》2012,(10):139-140
本文通过对独处的内涵探讨,指出独处与孤独的根本区别,论述了独处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意义:大学生需要独处的实践和空间;独处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7.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热闹的时代,每天早晨一睁眼就开始了忙碌,忙着吃饭.忙着上班,忙着挣钱,忙着应酬……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熙熙攘攘中,没时间沉静,没时间思考,更没时间独处。周国平的哲理散文《独处的充实》为我们在这热闹尘世中,提供了一片宁静的绿阴,让我们暂时摆脱尘世的杂乱与纷繁,回归自我,回归自己的灵魂,他教我们要学会独处。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的随笔集《如何独处》继小说《自由》问世后再次引发读者热议,书中曼妙的笔触与深刻的析理俯拾即是,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美国现代社会问题的强烈关注与审慎思考。  相似文献   
9.
幼儿的独处与社会交往能力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适度的独处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文章基于"独处"的内涵探讨了独处蕴含的教育价值:独处是对内的寻求,促进幼儿的自我建构;独处是对外的关注,促进幼儿的环境探索;独处是心灵的放空,促进幼儿的情绪平衡;独处是思绪的放飞,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发展。幼儿独处教育可以通过转变错误的独处理念、提供充足的独处时空、探索多样的独处模式、减少过多的独处干预等方式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0.
上一年级的儿子有了新的变化:我的家在郊区的大学校园里,儿子在市区上学,为了上学每天往返要一个小时的车程。我担心儿子太累,于是和他商量着到学校附近去租房子住。没想到,儿子非常不同意,反问我:"妈妈,你想到那么吵闹的地方去住吗?"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周末儿子做完作业,有些时候更喜欢在家里玩而不是到楼下找小朋友玩。我曾经劝他出去玩,但是没想到儿子却说:"妈妈,这会儿我就想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