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相依为命     
王冠 《阅读》2009,(12):20-20
甲:请你用“相依为命”造个句子。 乙:这难不倒我,“张三和李四到山上砍柴,遇到一只大老虎,他俩就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寓意深刻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有些成语与有趣的生物学知识密切相关 ,现列举几例加以说明。1 触目惊心科学家们研究发现 ,当人的视觉感官———眼睛把外界的危险信号传入大脑后 ,下丘脑便通过植物性神经向肾上腺髓质发出指令 ,于是肾上腺髓质便分泌肾上腺激素进入血液 ,经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在肾上腺激素和植物性神经的协同作用下 ,人的血压、血糖浓度升高 ,并且呼吸、心跳大大加快。这就是触目惊心的生物学原理。2 望梅止渴《世说新语·假谲》上写道 :曹操的军队在一次急行军中 ,由于路上缺水 ,…  相似文献   
3.
李华 《青年记者》2006,(17):54-55
有这样两幅新闻照片,在构图和内容上看起来都有些类似。一张题为《相依为命》,拍摄的是在战乱中的两个阿富汗孩子无助的神情;而另一张题为《永远的痛》,拍摄的是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两个美国人悲痛的表情。从法国的罗兰·巴特(R o l a n dBarthes,1915-1980)提出的符号  相似文献   
4.
在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框架下,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相依为命”的人物关系程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影响的原型就是阴阳互补观念,它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原型心理,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相依为命”程式就是这种原型心理的“复现”和“生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