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于东坡诗而言,禅趣禅意渗透在审美趣味、创作思维、语言运用、意象撷取、题材选择、意境营造上;渗透在其独具特色的旷放豪迈归于雅淡自然、清静幽远的艺术风格中;渗透在其机锋敏锐的议论、深邃透辟的思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种种翻案、妙喻和谐趣、奇趣中。东坡诗中的禅影由无至有,由隐至显,最终达至诗禅浑融一体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联系宋代特殊的时代环境,我们发现禅宗给杨万里“诚斋体”带来了超然无碍的禅意情趣。杨万里通过对禅的体证,将禅宗随缘放旷的情怀引入了其诗歌的创作,化解了时代给诗人带来的价值困惑和精神危机。“诚斋体”的禅趣具体表现为空明的人生境界、随缘的生活态度和幽默的审美情味。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以山水田园为表现对象,充分调动各种表现技巧,运用多幅动态画面,营造出了空灵、寂静和物我相融的意境,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禅趣之美,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诗人自己的艺术视野,而且也有力地开拓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黄阳兴 《收藏》2012,(8):60-67
古州窑是南术时期最富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民间窑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圳博物馆郭学雷先生通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和梳理,正本清源.详细考辩了吉州窑与南宋禅宗、儒学特别是茶道艺术之间的深层关系,解决了诸多学术难题。笔者受陶瓷研究前辈刘新园先生和郭学雷先生的启发,拟从永和镇禅宗发展历史出发,探析吉州窑与当地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5.
在教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之前.笔者有很多顾虑,一是自己本身对佛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另一方面,也担心学生对这一单元敬而远之而产生畏难情绪.  相似文献   
6.
曾几的很多禅诗契舍着“茶禅一体”的精神,散发着神物相通的韵致,浸润着幽谧的空灵之关。曾几援禅入诗之作中.充满佛趣禅韵的意象,幽清空灵的意境,是其淡泊超然心态的生动写照。曾几在追求人格完善之时,希望以佛禅觉悟获得生死解脱,远离尘世喧嚣的幽静,使忧患悲戚无处安身。他追求的心灵境界既浩然充满,又虚静冲淡,湛然空明,由此形成淡泊自持的超然心态。  相似文献   
7.
元祐时期,词学、佛禅同得繁盛发展,佛禅对词产生多方面影响.语言层面表现为:以佛语禅句入词;大量使用口语俗语甚至恶俗秽滥语;运用禅宗句式和语言方式;翻案创新.意义层面,表现为化用佛禅思想、意象、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情感,如牧牛、散花意象,人生如梦思想,返本归心、明心见性的参悟体验和精神境界.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还有一些词通首阐述佛理禅趣,以词说佛说禅.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词坛,此期词人为改善词的生存环境,还主动与禅交锋,留下了一些表现机锋的词作,显现出佛禅与词关系的生动性、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正>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相似文献   
9.
国内王维与佛禅关系研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高潮后,二十多年来呈现出兴旺局面,研究家们在发掘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多元化、多角度的有益探索。本文收集有关研究成果的线索近90条,从佛禅对王维心态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佛学对王维创作手法的影响、王维对禅宗的反作用、以及佛教对王维诗的消极影响等几个方面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10.
禅与散文关系的研究历来重视不够,苏轼研究亦如此。苏轼于佛教虽为“泛宗派”者,但于禅宗独有情钟。其表现有二:一是对伪禅学的批判,对真禅学的坚持;二是能从中提炼静而达的哲学精髓,取其实用、重人情及富有辩证的思维方法。这些思想必然影响于散文,其表现有三:一是很多论文主张都直接来自禅宗;二是能将禅宗的某些思维方法及表述手法,如比喻、话头、典故、术语、辩证法等巧妙自如地引用到各类文章中去;三是扫除一切外在痕迹,将禅理禅趣圆融无碍地化入到文章中去,这一特点在苏轼的小品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