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教育   83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监督是运用大众传媒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众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活动,并运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 舆论监督既受法律保护,又受法律制约。为避免舆论监督与国家和公民的其他权利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舆论监督必须在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前提下,依法维护媒体、国家和公民的正当权益。 新闻舆论的监督权至少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  相似文献   
2.
在性质上,专利法属于"私法"范畴,其所保护的专利权被相应地界定为一种"私权".但同时,专利法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从专利法的起源、专利权的私权公权化趋向入手,探讨专利法与公共利益之关系,并分析专利法所维护的具体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古代版权与印刷技术、社会意识之间经历了互映式的发展。透过版权起源“思想控制论”与“版权保护论”的两大争议,建立起“中国古代有版权”的初始命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版权保护观念的三大缘起:出版产业技术的基础变迁、社会文人风气的本土塑造、社会私权观念的逐步衍生,进而分析出我国古代版权观从秩序工具向权益武器引申、从精神价值向经济价值扩充、从散点传播向区域传播延展的嬗变趋势。最后,分析出古代版权观可从重视财产权利与精神权利的并重保护、强调公民版权保护的自觉行动、拓展延伸版权保护的传播渠道等方面为现代版权观予以充分的激励与赋能,以期为现代版权观的纠偏提供必要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4.
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公民档案利用权充分实现的必要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的档案利用权利为何不能充分实现,学界已经对此作了若干有益的探讨。本文笔者试图从公权与私权制衡的角度,考察公民档案利用权利难以完整、有效实现的根本原因,缘于档案及相关立法中未能协调好公权与私权的这种制衡关系,导致私权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并对公权与私权的相互制衡机理及其表现略作分析,进而认为完善档案立法及公正司法是解决这一症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权与私权的平衡:公民档案利用权充分实现的必要条件 高畅、蒋卫荣在《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公民档案利用权不能完全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失衡.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的许多法律、政策、规范性件,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同时,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法律对公民、法人的人格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中这两种权利的行使并不是静态的,必须要与其他社会现象、其他各项权益发生关系。因此,本将从权利冲突与平衡的角度探讨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并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档案利用中公私权关系失衡是公民档案利用权难以充分实现的症结所在.本文对如何平衡档案利用中的公私权关系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在知识产权权利人其权利的行使越来越受到国家公权的强大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法作为一部私权法已呈现出公权化的趋势。作者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后指出,知识产权法本质仍是一部私权法,那些规范国家组织科学研究和支持相关机构进行科技创新时获得的权利的法律应属于经济法,而不再属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法。  相似文献   
9.
在针对教师教学权的学生评教权的权利行使的同时存在一个国家(形式上是学校)包括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内的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问题.作为公权的学校评教既是权力,也是义务;作为私权的学生评教,则仅仅是权利,其运行原本不需要仰赖公权的组织、支持,就能获得对教师教学决定的效力.学生评教权借助学校管理权、评教权实施、运行,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可能导致对学生评教权的误解和滥用.  相似文献   
10.
“先刑后民”即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该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先刑后民原则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公民个人的合法民事权利,而且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确以及个别司法人员的主观原因,导致该原则被滥用甚至被恶意利用,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严重的损害。先刑后民原则实际上是公权优先的体现,笔者认为,在现代法治国家,应树立公权与私权并重的理念,国家行使公权力不能以牺牲个人权利为代价,先刑后民原则应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