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碧天如水兮,窅窅[1]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2]。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蔓起寒螀[3]之愁。至若松竹含韵,梧楸早脱。惊绮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4]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泠泠[5],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6],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合,  相似文献   
2.
一、一堂好课,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本形式什么是文本形式呢?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说过一段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以下我们以欧阳修的《秋声赋》一课的教学为例,去探索这个秘密,去解开这个秘密。《秋声赋》的文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文本的结构。《秋声赋》的文本结构有三重:第一重结构是文本的表层结构,即首先写秋声,然后写秋声从何而来(从表面的秋状而来,从深层的秋气而来),最后写  相似文献   
3.
寓言三则一、重点与难点:1.三则寓言的主旨及其现实意义。2 .这三则寓言写法上的不同。二、“思考与练习”提示:1.第一则是直接写故事,无被喻对象却寓意自见。第二则故事和被喻者所占篇幅对等。第三则有故事无被喻对象,但主旨却在最后用“郁离子曰”的形式发议论而点明。这样写的原因是,第一则无需点明更无需写出被喻者,因为寓意十分明显。第三则只要轻轻一点即明。而第二则应把被喻者的特点说清楚人们才能和虫负虫版小虫的特点联系在一起。2 .《虫负虫版传》是借虫负虫版小虫见物则取又好上高的特点,与贪官污吏贪婪又好往上爬的基本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秋声赋     
欧阳修 《中文自修》2003,(12):52-53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浙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住树间。”  相似文献   
5.
雨之调     
雨荷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之势。  相似文献   
6.
[设计说明]许多文章中都有一些“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是文章描写的重点所在,或是有重要(深刻)的含义,或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语汇(可以是为文主旨,也可以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可谓“文眼”式词语),或是文章结构上的锁钥(可谓“线索”).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这些“关键词语”为抓手,预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想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品味、咂摸,去着重理解、准确揣摩、深刻领会,可以起到重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的关键词语,是为教学方法中之“关键词语品读法”.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词语”,这是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引导艺术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7.
记得第一次开家长会时,我和一屋子三十大几岁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们的教室。我们只是认真却也不经意地等着讲台上这位个子小小、不太年轻的女老师提要求。但是,她一开口,我们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因为,她好像不是我女儿的小学老师,而是我的大学老师!她在给我们讲学!已经记不得那天她所讲的具体内容了,只记得积累二字被反复提及,只记得整个家长会现场鸦雀无  相似文献   
8.
历来后世学者对欧阳修晚年作品《秋声赋》的意旨持因政治生涯苦闷而悲秋或与人无争、养生保命的消极思想。笔者从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及创作《秋声赋》的背景中探求新的解读视角,从而还原一个"夷险一心"、追求不朽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秋声赋》入选《古文观止》,堪称千古美文。本文从情致、学识和思想三方面解读《秋声赋》,涉及"六一风神"、童子形象内涵、赋的文体特征、"天人合一"思想、秋之文化内涵、宋儒品格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尹玲玲 《现代语文》2013,(10):35-36
欧阳修先生曾写过一篇《秋声赋》,在这篇文章里,他从感慨秋声到感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而身边的童子却垂头而睡,只有那秋虫唧唧,似乎在伴着欧阳子叹息。在我们的人生中,究竟是该做那个心思细腻、感伤于怀的欧阳子,还是做那个垂头而睡的小童呢?读欧阳斌先生《生命的暗示》,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