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各国文化   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程千帆先生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其具有启迪意义的学术研究方法亦为人所称道。文史结合、考评结合、大小结合这三种研究方法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这本专著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程千帆先生在思想和学习方面关心研究生的事例,同时介绍了程先生在治学方法方面对学生的教诲,以及他以教学为重,致力于培养人才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陈平原 《辽宁教育》2013,(9X):32-34
<正>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恰如其分的"文学教育"。分歧在于"文学"的定义,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方式。"文学"作为一种知识,兼及经验、修养、技能与情怀,确实有其特殊性——上大学不一定就能学好,反过来,不  相似文献   
4.
我早在编辑《书品》杂志时,即同程千帆先生有过书信往还,只是那时还无缘面谒先生。1992年底,我在南京的一个座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千帆先生。其后,由于工作需要,我每年都要去南京两三次,总会抽出时间专门去拜访他老人家,向他组稿并当面请教。平时则和他老人家保持电话和  相似文献   
5.
近日拜读了已故学者程千帆教授的回忆录《桑榆忆往》,书中记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位文化名人教书育人的故事,特别吸引人。古文字大师黄侃,是个以“跑江湖”的方法做学问的人。他虽然狂放不羁,性格暴躁,但他的教学却有三大特点:一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古文字学、经学、文学甚至史学,都可以兼教;二是把教学与新发现相结合,同一门课,每次重讲都有新内  相似文献   
6.
《文论十笺》是已故著名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始刊于1943年,题名《文学发凡》。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产物,《发凡》多有对其时崇洋媚外学风的批判,表现出程千帆先生倡导文化上自尊自强的爱国精神。《发凡》一书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由于时移世易,及先生个人思想的转变,1983年再版的《文论十笺》,却删改了这些内容。从《发凡》到《十笺》的这种变化,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时代环境的巨变对近现代学术著作的影响。这对研究20世纪学术史,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曹虹 《天中学刊》2015,30(1):7-10
程千帆先生晚年亲自辑成《闲堂诗文合钞》,他对其中所收存"大概有五六十篇"之古文深为喜慰。千帆先生所经历之时代,新学与旧学相互激荡,对士人群体的影响广大而深微。特别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占据现代文明的价值优势,使得旧式文体有黯然退场之势。然而千帆先生受惠于早年的"旧学基础",其叔祖子大先生传以"姚《纂》曾《钞》相授之意",壮年交游中既与"旧学一派"的深沉之趣冥契,又能拓展欣赏"异量之美",故精敏于辞章之学。因执着于对中国古典传统精神价值的积极追寻,程先生的文章趣味与写作实践体现了人格、学风与文风的统一,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在新时期的发展性再现,是一个富于透视传统与时代镜像的个案。  相似文献   
8.
按语:《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是我2000年初为业师蒋礼鸿(字云从)、师母盛静霞(字弢青)编印的。当时云从师已先逝世,师母健在。诗词合集虽然只供师生、亲友阅读,不过我在编印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登门拜访国学大师徐复、程千帆先生,并请求为之赐以佳序。一听说是蒋礼鸿、盛静霞的诗词合集,二老连声答应,毫不迟疑。虽然当时两位先生已经基本上不再给人写序。程先生在写完该序后不久就逝世了。如今师母也已逝世,徐老也稍后逝世。  相似文献   
9.
张晖 《东方文化》2002,(2):82-88
程千帆先生临终前老泪纵横,拍着病床的栏杆喃喃道:“我对不起老师!”程先生所谓的“对不起老师”,是指他始终未能将其老师黄侃先生的日记设法出版。此事诚让天下读书人唏嘘不已。令人喜慰的是,在程先生去世一年之后,在书稿编成长达十五载,两易出版社之后,《黄侃日记》(列为《黄侃存》之一)终于出版问世了。  相似文献   
10.
程千帆、孙望的《日本汉诗选评》选诗413首,大致反映了日本汉诗的写作状况。汉诗对某些日本诗人的影响,可谓融化在血液中,渗透到骨髓里。他们对汉诗,特别对唐诗熟悉的程度非常惊人,虽然在语言、体裁、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模仿了汉诗,但能够炼意,随手拈来汉诗中的一些词语、典故,不断创新,内容上以歌颂中日交流与中日友谊为主旋律,兼有爱情、亲情、友情等题材,形式上则采用象征手法、寓哲理于形象等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