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对作者即将出版的《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一书的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做了概要的说明,并且通过作者自身研究历程的回顾和总结,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钱江 《学语文》2010,(1):28-28
穆木天是前期剑造社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象征诗学理论与写作实践的先驱。他留学日本期间(1920—1926)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其诗作注重琶律与内容的统一。情调忧郁、感伤、颓废。《苍白的钟声》(见卷首)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来看,都是这一日寸期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国家玮 《天中学刊》2008,23(3):79-82
<给郑伯奇的一封信>是有相当研究价值的一篇文献,穆木天认为个人精神的贵族性追求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诗人价值的自我确认、体验的自我找寻、精神的真正意义,都源于国民的历史.这在"五四"文化生态下无疑是特异而发人深省的,同时,这种特异性又与被斥为"复古派"代表的林纾构成了有趣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静 《重庆师专学报》2010,(6):28-30,35
穆木天早期留日经历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极具代表性。日本留学生涯使穆木天由立志工业救国,转而走向文学,沉溺于象征主义,继而写作了被称为中国象征主义宣言书的《谭诗》,期间他的创作激情也得以激发,出版了诗集《旅心》。日本成为穆木天文学的起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穆木天以后的文学轨迹。  相似文献   
5.
穆木天对象征派艺术技巧和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最突出地表现在对诗歌形式美和音乐美的追求上。他认为,"诗是流动的律的先验的东西,决不容别个东西打搅"。为强调诗的"持续性",保证诗成为"一切动的持续的波的交响乐",他主张诗歌应少用句读甚至废除句读。为了能从外形上显示诗情之律的持续性,他常用长句长行,甚至把几句话合并一行,中间不加任何句读。  相似文献   
6.
穆木天这位中国象征诗学理论王国的奠基者之一,长期以来消失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为呈现穆木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选取其前期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品《谭诗》做出解读。《谭诗》是以"纯诗"为理论核心并从"纯诗理论提出的现实动因"、"纯诗定义"、"实现‘纯诗’理想的要求"几个方面向外辐射的一个体系。尽管《谭诗》有不少理论建构上的缺陷,但它作为对当时诗坛现状的初次反拨,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深入探究穆木天的诗学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正视穆木天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在日本期间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向,其诗歌作品是写于1925年的《旅心》,其理论作品是写于1926年的《谭诗》这篇长文。前者表达的是模糊诗观,后者则是明确诗观。《谭诗》中表达的明确诗观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诗歌的本质,诗歌写作的基本理念与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而其核心的概念即是他主张的"纯粹诗歌"("纯诗")。但在实际上,穆木天的诗作只动用了他诗学主张的第三方面,即他自己提倡的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在他的诗作与诗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悖离。  相似文献   
8.
穆木天对象征派艺术技巧和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最突出地表现在对诗歌形式美和音乐美的追求上。他认为,诗是流动的律的先验的东西,决不容别个东西打搅。为强调诗的持续性,保证诗成为一切动的持续的波的交响乐,他主张诗歌应少用句读甚至废除句读。为了能从外形上显示诗情之律的持续性,他常用长句长行,甚至把几句话合并一行,中间不加任何句读。  相似文献   
9.
苍白的钟声     
苍白的 钟声 衰腐的 朦胧 疏散 玲珑 荒凉的 蒙蒙的 谷中 ——衰草 千重 万重—— 听 千声 万声  相似文献   
10.
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是从浪漫主义转向象征主义;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象征主义走向现实主义。这就造成穆木天诗歌前后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然而就穆木天前期的诗歌创作与诗观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一方面体现在前者与后者相悖离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前者之于后者的一种不和谐节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