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直以来,我都对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充满好奇。前不久,有幸前去探了个究竟,才解除了心中的疑问。辽阔的黄土高原上,有时走很远也见不着几座房子,刚到这儿时我感到很纳闷:人们住在什么地方呢?自古以来,这儿的人都喜欢住在窑洞里。仔细一看,在一些黄土坡下面,分布着一排排窑洞,难怪很少见着房子。我问当地人:“好好的房子不住,为什么藏在窑洞里?”当地人说:“窑洞里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不用筑墙盖瓦,不怕风吹雨打,既省料又方便,比房子好多了。”我摸着脑门又问:“住在窑洞里,不怕黄土坍塌吗?”当地人说:“黄土有直立不倒的特性,不会坍塌的。”…  相似文献   
2.
李川川 《文教资料》2011,(27):61-62
陕北窑洞是远古建筑形式的现在遗存。黄土高原的地域生态特征使得窑洞成为最为适宜的建筑居住形式。陕北窑洞综合体现了建筑美学和民间艺术美学(窗格、剪纸)两种形式。窑洞文化的背后建立的是中国人与自然独特的关联。在黄土高原的文化中可以看到陕北人民对于自己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望。  相似文献   
3.
梁衡 《今日教育》2011,(Z2):60-61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庆阳民居窑洞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庆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物。基于庆阳窑洞现状的探讨,从阴阳文化、伦理道德、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四方面阐述了庆阳窑洞文化内涵,为其传承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蓝得如梦的天空,被晚霞浸染成了一片玫瑰色。在队里的窑场上,我们打打闹闹,把一个黄昏吵得沸沸扬扬。窑场上,烧窑的烟子一缕直上,直钻上云天中去了,红红的火光,映红了对面的山崖。父亲把一捆捆荆刺用铁叉叉了,塞进窑洞中,化成一团火焰,蓬蓬勃勃。有时,火不大旺,父亲就会把头努力地钻进窑门,靠在地上,身子  相似文献   
6.
一、延安窑洞话兴替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2100多年间,在中华大地上.我国许多王朝兴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剧。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窑洞里对熟谙历史的毛泽东说,“……所谓‘其兴也淳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政党、一国家,都是如此……。”后人将毛泽东、黄炎培的这番谈话,称为“窑洞对话”。  相似文献   
7.
一二/头一回走进不丽于一认识了大豆和高粱,头一回走过弯弯羊肠道,看见了窑洞石头墙。啊,山中的泉水叮咚叮咚响,山中的小鸟嘀哩哩哩唱,山中的风儿噬哄哄哄吹,走在山里好清爽。头一回走进小山庄,认识了水车老磨房,头一回登上高高大山顶,看到了满坡牛和羊。啊,山里的庄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剪纸之所以能具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准,得益于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民间剪纸传统。而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剪纸传统却是和该地区封闭的自然环境、欠发达的农耕经济、窑洞为主的居住条件以及特有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华楼村东面.有一座老庙,松柏森森,掩映着碧瓦飞甍。那是一座衰败的老庙.高大的墙上早已斑驳陆离,只有两行标语依然醒目: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陈旧的大门紧锁,里面空荡荡的,早已没了神像.只有一些蜘蛛网缠绕在大梁上和角落里.  相似文献   
10.
18岁,青春年少的我,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保险柜厂当钳工。我的师傅人人尊敬,因为他是8级钳工。他对我很有耐心,说,女孩子娇弱,慢慢干。钳工的活儿要出力,要用又大又重的铁剪刀剪铁皮,那铁皮就是保险柜的外门。一天于下来,手上就磨出了水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