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人物作为中华文明千年历史的承载者,其有关记载呈分散化、泛文学化态势,多散布于叙述、逸闻或人物志等古籍中,缺乏系统化的知识组织。为提高古籍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以人物知识为数据主题,引入关联数据来重构历史文化知识资源组织体系,以便深度利用。文章以《汉书·艺文志》中西汉经学家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相关研究阐述;其次完成数据资源的数据分类、实体属性阐释、词表构建以及本体模型的确定;然后搭建相关知识关联的组织框架,并对知识组织框架中的源数据层、数据转换层、数据关联层、知识应用层进行阐释;最后提出该知识关联的实践价值。本研究可以重现史料中西汉经学家们的学术源流,促进西汉经学家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为其他古籍中人物史料的语义化组织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渠道。  相似文献   
2.
刘德清 《兰台世界》2007,(8X):57-58
本文介绍了范甯在政治、经学、教育、书法方面的作为及其为人,其中重点论述了其在经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作为教师,又能看到什么呢?近来我又读了《红楼梦》,感慨良多。仅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就给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颇多的反思与启迪。一、运用之妙——怎么评价国人都恨高考,又无法回避高考。郭思乐教授认为,我们要长期地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0,32(12):F0002-F0002
礼记二十卷 宋郑玄注 宋刻本 存五卷 卷一至卷五 《礼记》是孔子后学所记有关礼的文字,西汉时戴德、戴圣删其繁复,分别选编成书。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传世过程中若断若续,至唐代只剩下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也称《小戴礼记》。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元延佑中,行科举法,定《礼记》用郑玄注。自明永乐中敕修《礼记大全》,改用元代陈潞《礼记集说》,始废郑注。  相似文献   
5.
学生厌学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教师牢骚满腹,学生苦不堪言。学生对学习真的没有热情可言了吗?不,在那表面平静甚至有些逆反捣乱的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热情,有待教师去激发。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神经学家认为只要条件适合,学生就能够轻松快捷地学习。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可以在令人愉快的条件下高速运转。疲惫不堪、暴躁任性、注意力不集中、  相似文献   
6.
王淼 《云南档案》2020,(2):34-37
吴承仕,字检斋,号展成,安徽歙县人,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39年9月21日。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更令人景仰的是,他由一位前清的举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相似文献   
7.
<正>夏侯胜,西汉著名经学家,为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创始人。笔者今就其有关的几个问题,略谈一些初步的看法。一、夏侯胜是哪里人?夏侯胜是哪里人,有几种说法:一说为曲阜人,一说为  相似文献   
8.
朱永慧 《博物馆研究》2001,(1):59-60,108
朱(王存)(1769-1850),字玉存,号兰坡,先世从姑苏迁婺源,再迁安徽泾县黄田村。王存三岁父母双亡,过继叔父为子,叔母汪氏未婚而寡,王存侍奉如生母。朱王存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为文千言立就。未冠而庠生,未久乡试中举,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校勘官。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民族是个重视德育的民族,关于"德"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有着形象而深刻的论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句。《大学》中曰"德者本也"。《礼记》中有"德者,得也"之说。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有一句名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明朝洪应明编的《菜根谭》中写道:"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许慎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德"的解释为"升也"。现代著名德育专家朱晓蔓教授说:"德育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而且是对个体生活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说",《说文解字》曰:"释也。"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才会有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因说话之人立场不同、视角不一,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本书,才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