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晓昕 《现代语文》2006,(5):109-109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宏伟大作。不仅在思想上体现了他“以情胜理”的时代要求,而且在内容上,它所表现的与封建礼教根本对立和对自由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着众多的读和观众。因此,有关此剧的各种研究自然也就成了戏曲史家或美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
2010年12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了著名美学家吴功正教授的《披星戴月集》。吴先生多年来治学甚勤,成果丰富,其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独撰的文学、美学和美学史研究著作就有23部,在海内外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不少是学术领域的开拓之作。  相似文献   
3.
林志坚 《成才之路》2011,(22):20-20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美学家们在谈到"审美感受"时,曾提到美育对人的这种"升华"作用。清代王夫之指出:"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顿,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四体而心不灵,唯不兴故也。  相似文献   
4.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总是要求他们边读书边写作。他认为这对读书治学大有益处,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这样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5.
开栏的话某一日,读到美学家朱光潜的一段话,让我顿悟:艺术学习的起始阶段,其实是技术练习;而技术练习,最关键的步骤是摹拟。朱先生的原话是:学一门艺术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要用什么方法呢?起初都要模仿。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  相似文献   
6.
赵晖 《青年记者》2007,(24):113-114
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和谐是繁杂的统一。”电视新闻包含形、声、色、文等诸多的视听元素,正是这些视听元素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使电视新闻的播音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和约束。形、声、色、文间相互的交叉性、相互的制约性、和谐的交融性,对电视新闻的播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更难更严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任同寿 《现代语文》2009,(1):122-123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  相似文献   
8.
万君超 《收藏》2014,(10):27-31
邓以蛰先生(1892~1973年,字叔存,号钝庵)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书画鉴藏家。在他的古书画藏品中,除了高祖邓石如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家族传承外,其他的古书画均为平生节衣缩食购藏,而其中尤以元代书画居多。邓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鉴藏家,眼光独具,学识超群。已故著名国学大家朱季海先生曾在《朗润园读画记》一文中说过:至于以毕生之好聚于元画,讲求之精,收藏之富,就我平生所见,当推邓叔存为最。"邓先生的收藏品位和考鉴文章告知此道中人:  相似文献   
9.
<正>德国美学家尧斯说:"如果一部文本用一览无余的方式组织其要素,我们作为读者,就只好厌倦或者拒绝这本书,或者怨恨想将我们完全置于被动的企图。"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多的篇幅,有的文章的人物思想不断碰撞,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有的文章的情感荡气回肠,百转千回。这些富有吸引力的对话意图均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出作品的丰富内涵,制造张力,让学  相似文献   
10.
正17岁时,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心里制订一个排名随时浮动的排行榜,以及给上榜名单做出评价:总是假装自己没有用功,成绩却在前十名的"无脸男",难怪没有人喜欢;热衷于给老师打小报告的大屁虫,屁颠屁颠……那时候,大人们、老师们、科学家们、美学家们……所有比我们有经验、有经历、有更多成长轨迹的人,都觉得那个年龄的我们"什么都不懂"以及"这样想是不对的"。但我们无法克制地拥有了一套自己的判断体系,拥有了自己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