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37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30日23时58分,世界第70亿个小公民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里降生。为纪念这一人口总量新台阶,联合国向这个刚出生的女婴赠送了一盒蛋糕。这名女婴是幸运的,起码生下来就有东西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当今世界,每天还有近9.25亿人吃不饱肚子,全球每  相似文献   
2.
屁说起来总让人感到尴尬、不雅,可日前,有专家把放屁的问题提升到了事关人类未来命运的高度。中科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张新时在一场报告会上提出要管好牛羊放屁。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新闻世界》2005,(6):57-57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组成的一个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简要报告.警告某些食品中非故意性生成的丙烯酰胺污染物可能引起公共卫生隐患,因为已经表明丙烯酰胺能使动物患上癌症。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两种“洋快餐”首当其冲,因为它们的炸薯条等几种“当红”食品都被点名.是这种被称为“丙毒”的有害物含量很高的食品。  相似文献   
4.
《华夏星火》2008,(7):62-62
中国农业部部长孙政才7月3日表示,尽管今年中国先后遭遇冰雪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但这并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孙政才当天在罗马出席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并接受了新华社等中国媒体的联合采访。  相似文献   
5.
汪懋华,农业工程科学家、教育家,农业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化工程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现任“教育部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先后担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工程专家组成员,国际农业工程协会农村电气化与能源分会副理事长,受聘为欧、美及亚洲多个国际学术刊物编委。  相似文献   
6.
肥料是粮食优质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表明,在提高单产的手段中,化肥对增产所起的作用占40%~60%。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平均为50%~60%,其中氮素为50%~70%,然而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10%~25%,损失率高达45%以上。磷肥施入土壤后80%以上被土壤固定,每年通过淋溶、挥发等途径损失的化学氮素价值约合350~600亿人民币。此外,在农村面源污染中,化肥污染占30%~45%,全国每年约1300万吨氮进入大气和水体。因此,研发新型高效稳定肥料新技术、新产品,对于推动和支撑我国肥料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李文华,山东广饶人,林学家,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生态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自2010年起,连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指导委员会主席。 专家视点 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肥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类农业生产资料.约占农业生产总投入的二分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IFO)估计.肥料在农产品增产中的作用占40%~60%。可见解决好肥料的生产及施用问题事关重大。肥料的概念最早形成于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和“养分归还学说”。根据李比希的农业化学思想.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IA)将肥料定义为(1)能供给土壤养分满足作物高产需要;(2)补偿因植物收获、淋失和气态挥发所造成的土壤养分损失(3)能维持和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农用生产资料。这一定义从肥料的使用价值上说明了肥料应具备的功能属性。  相似文献   
9.
告别牛瘟     
牛瘟病毒被彻底消灭了!今年夏天,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宣布了这个消息,这是继天花之后,第二种由人类主动消灭的瘟疫。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重视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护,在做好"两个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避免"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和"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两种错误倾向;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的积极参与,科技的有力支撑,企业的有效介入,媒体的跟踪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