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优 《学语文》2014,(1):20-20
正《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逍遥"一词在《诗经》中也有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中的"河上乎逍遥"。而在《庄子》中出现更  相似文献   
2.
作为实现"心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庄子"吾丧我"智慧内蕴着跳出自我阈限、超越知觉直感、超越是非毁誉,继而虚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艘"空船"等丰富内涵,其逻辑旨趣直指与道相通为一的无待、无我的逍遥之境。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吾丧我"智慧与佛陀所倡导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共同的目标似乎都是要提醒世人,人如果要真正回归本自具足、完满、清净的道心或佛性,那么,就不应执着于自我、不应执着于自身的肉体形骸、不应贪恋于一时的富贵荣华、更不应媚俗弄权而为名缰利锁所捆缚,而应"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力"行正法善行",否则,将必不可免地永堕苦海、陷入无尽的"生死疲劳"深渊而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3.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  相似文献   
4.
虽说写文章从无定法,但对文章的要求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每个写作者都在极力追求写出动人心魄的文章。动人心魄的文章语言可绚美华丽,亦可平实质朴,但必须基于对问题的认识水平,要能展现作者的思想深度,最终才能以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剖析卓然于众文。所以,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内蕴与语言的有机结合,在写作中尤显重要。综观现在学生的考场作文或平时习作,千人一面、众口同声的肤浅作文太多太多,高考作文呈现出流于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时期,向秀、郭象以"各适其性"注庄子"逍遥遊",虽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但终被支遁"逍遥义"所取代.因为支遁以"乘天地之正"诠释逍遥,正好与庄子"逍遥"本义相合.逍遥遊是庄子理想人格"至人"的精神状态.必须从主观上消除小大、是非、贵贱乃至物我等对立观念,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鲁国木匠梓庆为鲁侯制作悬挂钟鼓的木柱。动工之前,他先静心斋戒。斋戒到第三天,他忘记了"庆赏爵禄"。到第五天忘记了名声,已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到了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忘记在给朝廷做事。这时梓庆进山寻找木材,看到质地、形态合适的,顺势加工。做成木柱后,人们纷纷称赞,都惊叹于他的手艺。  相似文献   
7.
8.
正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被选入教材。这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精品,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文学的精粹,更是珍贵的遗产。中学生学习文言佳作,对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可是,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课上昏昏欲睡,课后死记硬背。如何架设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桥梁,让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文言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磊 《学语文》2016,(4):33-3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庖丁解牛》中出现的语言现象。2.分析《庖丁解牛》的文本构成,掌握散文文本细读的鉴赏方法。3.感知庄子的"寓言",明确庄子写作本文的目的。过程与方法:1.结合庄子的生活时代背景和思想认知,把握本文的内涵。2.通过诵读,了解散文内容、情感倾向。3.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赏析散文,注重提高学生散文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一文,结构复杂多变,论述变化奇诡,历代注家,异议纷呈,本文试图从"小大之辩"切入,具体分析<逍遥游>的结构,以便于更好地理解<逍遥游>的主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