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8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比较文学接受研究为基本方法,通过对伊万斯小说近20年来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评论情况的量化分析,总结中国读者接受和排斥她作品的基本状况,并从中国的社会时代条件、中国人的文化接受心理等角度出发,阐释她的长篇小说被中国读者接受和排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荒原》的作者艾略特是一位虔诚的英国天主教徒,体现在诗作中则表现为对《圣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荒原》继承了古代先知精神,采取“异象体”的启示方式,警策世人,传播文化清洁之意,弥漫全诗的意象蕴含着西方传统宗教文化中的救赎和重生主题。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代表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与很强的自传成分连在一起的东西。她将自己的经历、对传统道德因素的深刻洞察以及当时广泛流传的新思想统统融入到了女主人公麦琪身上。作品中不仅保留传统的一面,同时也不乏许多现代元素。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诗坛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作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杰出领袖,他的名字已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代名词。文章从其主要作品入手,分析其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5.
许浒 《学语文》2012,(2):71-72
著名诗人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但是由于现代诗歌朦胧、较难理解等特点,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在当下始终不能算是成功,王家新先生认为,"大部分中学老师在诗歌教学上下的功夫仍不够,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诗歌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源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把艾略特对但丁诗歌的阐释性评述与艾略特诗歌《荒原》并读的方式 ,从两个方面认识和探究艾略特诗歌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根源 :其一 ,艾略特诗歌中频繁的引经据典和多种文字的交织目的是构筑人类文化精神家园的基石 ;其二 ,艾略特诗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与代表中世纪思维的寓象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     
《中文自修》2008,(5):F0002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以"非个性化"理论为中心的象征主义诗学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这些背景包括他个人的宗教家庭出身和后天所受的哲学教育,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及英美诗歌传统的影响等。考察这种影响和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对艾略特的诗学理论作更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9.
戴续妹 《考试周刊》2011,(77):27-28
艾略特断言了一种有序的可以预计的文学传统.同时又提出了一种既声称理想秩序又疑其现存稳定性的辩证诗学观。  相似文献   
10.
T.S.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后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其意象观在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其意象应用的主要表现。意象是文学评价者关注的永恒话题,对诗歌主题的表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价值,也是现代主义实践客观化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T.S.艾略特的诗歌意象应用受到多个文学流派的影响,其中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意象主义以及玄学派诗人都对艾略特的诗歌意象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艾略特诗歌中的意象应用其实也是其个人生活和精神状况的真实写照,因此分析和研究其诗歌中的主题意象成为研究艾略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略特的诗歌创作通常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技巧,将蕴含大量新鲜独特诗歌意象的隐喻暗含其中,从而体现其独特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