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53年,毛泽东委托范文澜、吴晗组织整理、标点《资治通鉴》。1956年,《资治通鉴》点校本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毛泽东反复阅读、浓圈密点、作批写注,共达3000余处。①1958年,毛泽东又指示点校“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当年9月13日下午,范文澜、吴晗邀约尹达、侯外庐、金灿然、张思俊商讨此事。会后,范文澜、吴晗联名于10月6日给毛泽东写信:主席:关于标点前四史的工作,已遵示约同各方面有关同志讨论并布置,决定于明年十月前出书,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其余二十一史及杨守敬历史地图改绘工作,也作了安排…  相似文献   
2.
纸篓和墙     
有两个孩子,从小爱画画。第一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一沓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可以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看。第二  相似文献   
3.
范文澜,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他一生忠于革命事业,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面享有盛誉。他立足于中国历史实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史学方面的开创性观点。  相似文献   
4.
《学子》2004,(8):42-42
1940年新春伊始,有位著名学者到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他就是范文澜(中国历史学家,1893-1969)同志。范老一家三口人住在一所窑洞里,洞虽不大,但用途颇广,寝室、书房、客厅、餐厅和厨房全在里头。最里边支着一个大床铺,前面靠窗处用几块木板钉上四条木棍做成一个大案子,算是工作台兼餐桌了。桌后贴近墙壁处摆一个长方凳子,范老就坐在这个凳子上,开始了《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的写作。范老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晚上是没有电灯的,只有一盏小油灯,而且常常只能点蓖麻油,烟雾腾腾,熏得人睁不开眼睛,范老总是埋头在这昏黄的油灯光下写个不…  相似文献   
5.
当代史学大师范文澜的早期革命生涯与学术生涯都与天津有着密切的关系。范文澜1917年在北京大学文科毕业。1922年来天津,在南开中学和大学任教。1925年起专任大学教职。这年,在天津投入“五卅”爱国运动,参加群众游行活动。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南开大学学生支部书记。当时,教员中还没有支部,他实际是被任为天津南开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化研究是范澜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讲,它是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心雕龙》研究、40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朝化研究、五六十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北朝化研究等三个阶段构成,范澜就南北朝化的历史地位问题提出了完整而科学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百年来的中国史学进行了宏观的回顾,排列了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三个阵营,指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时代的主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中国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病症”,诸症自有其原因。虽然道路曲折,但马克思主义史学必将在开拓中前进。  相似文献   
8.
范文澜学术道路的转变在其经学研究方面有明显的轨迹可寻。他早期受陈汉章、黄侃、刘师培等学者影响,治学"追踪乾嘉老辈",经学研究呈现出典型的古文经风格;抗战前后他开始系统学习马列理论,并运用马列主义对中国古代的经学进行了首创性的批判总结,由此从一名正统派经学家转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范文澜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大发展了"通"的意识,对通史编撰提出新的要求.范文澜在长期的通史研究工作中,总结出通史编撰的"直通"、"旁通"、"会通"原则,对今天的通史编撰仍然具有极其宝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范文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于范文澜的研究,前辈学者已经有所建树,然置喙之处颇多。文章从儒学、传统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家自身四个方面来论述范氏之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