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2篇
教育   293篇
科学研究   3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6月22日凌晨2时许,一声凄厉的呼救声打破了安徽省阜阳市某村的宁静:“小偷杀人了!杀人了!”随即,当地警方介入侦查发现,被害人是那个惊呼救命女人的丈夫,她乃贼喊捉贼,具有作案元凶嫌疑;案发两天后,与现场一河之隔的另一名涉案村民服毒自尽。一时间,流言四起,村民们议论纷纷,警方通过缜密侦查,很快揭开了这起血案背后发人深省情感越轨的谜团——[编按]  相似文献   
2.
药家鑫复仇的心理、残暴的行为,不只是因为平时练琴所致,还与他的教育和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社会大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去年10月20日夜,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26岁女工张妙。在发现张妙记车牌时,药家鑫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连捅张妙8刀致其死亡,逃逸中又撞伤其他行人。3日后,药家鑫被警方捉拿归案。3月23日,检方以故意杀人罪起诉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们并未对激情犯罪进行实质性的规范接纳,对其的认识也处于一种模糊含混的状态。这就需要从缤纷复杂的理论辩驳中提取较为成熟的说理知识,实现对激情犯罪概念的廓清,并对其逻辑的架构进行充分的演绎,以升华对其价值与意义的识解。如果对于激情犯罪有较为充分的理解,则会发现其评价显然不能仅仅局限于目前似是而非的酌情从宽,这又需要参酌各种因素,对激情犯罪的刑事处遇进行审慎的设置,使其合理嵌入我国刑法典中。  相似文献   
4.
5.
6月20日晚上,53岁的徐州市民薛先生连灌了3大杯白酒,他心里憋屈.6月11日在铁路36宿舍小区“犯事儿”的犯罪嫌疑人明明是在他帮助下被抓住的,但警方接受采访时,却对其见义勇为的行为只字未提.6月20日上午,薛先生叫上被害人亲友、单位同事一起来到派出所,希望派出所证明自己勇抓犯罪嫌疑人做了好事,要在媒体上表扬表扬.(《彭城晚报》,6月21日) 薛先生做了什么样的好事?有流氓意欲强奸女性,薛先生和警察一起追赶犯罪嫌疑人,在追赶过程中,薛先生还被流氓殴打,腿被打伤,走路一瘸一拐.他把见义勇为的情况告诉了同事.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公诉案件被案人有申请抗诉权,而没有上诉权的规定,从6方面阐述了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的必要性,并结合司法实践,就被害人上诉权的实现方式提出了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于当事人并赋予其一系列权利,但仍存在着被害人权利的众多缺失之处需要立法加以完善。我们必须建构一种既符合我们本土特点又具备先进理论框架支撑的制度范式,即要注重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具体应赋予被害人请求国家补偿权,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创造一个良好的范式,给予被害人有力法律救济,彰显法律的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建智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X):258-258,315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由于其与控诉人存在诉求上的差异而使其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加强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也有利于制止公权力的侵害,防止司法腐败,因此应当使被害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我国立法上和司法上存在着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的规定,应当在立法上和司法上加强和完善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9.
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被害人为保护其人格权不受犯罪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的一种程序性权利。我国刑事立法未规定此权利,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则明确限制被害人享有此权利。这一做法不仅不符合宪法精神,与法治建设的要求相悖,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直接的制度阻碍。本文从逻辑角度、刑罚的作用、刑事司法的目的、立法现状及国际上的通用做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权的立法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无论是从理论层次上考察,还是在实践操作中,都面临着挑战。而作为被害人学之基础和核心部分的被害人,更是学界讨论的重点部分。现今,在该领域研究最多的是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和被害人赔偿等问题。然而,目前的研究思路多倾向于刑事诉讼法角度,涉及刑法思维的比较少。在作者看来,如果能在刑法中找到合适的点,融入被害人的权利以及相关内容,即是对被害人在实体法上的肯定与规范。此种研究路径扩展了被害人学的研究视野,而且也必将对被害人相关制度的构建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