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3篇
体育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视为富有理趣的游记文学的代表作。这两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描写重点不在山川风物上,而是借题发挥,因事说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叙来阐发道理。所以两文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叙议结合;但在具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篇即事生议的记游文,王安石将深刻哲理寓于其中,情辞可观,事理可思,经得起推敲且耐得住咀嚼,为青少年启迪心智、涵养才性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所无的陶冶功能,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所在。文中深思慎取、严谨求学的态度;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事业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辩证统一的观点依然灼灼其华,虽已千年,仍然闪烁着深刻的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3.
马志伦 《语文天地》2011,(11):43-44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是年王安石33岁,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通判。宋代写山水一类"记"的文章不少,知名的有王禹偁的《黄岗竹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篇即事生议的记游,历来多为评论鉴赏家所叹美。中学语教材屡经更改,言入选篇目变动较大,而荆公此一向是在选之列,可见此在中学语教学界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一篇古入选教材,自应情辞可观.事理可思,经得起推敲且耐得住咀嚼,方不负其在启迪心智、涵养才性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所缺乏的陶冶功能,这恰恰是语教学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两处注释提出了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7.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中语文)一文注解"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时,将"卒葬之"三字解释为"死后葬在那里",可见教材将"卒"解释为"死"。但是凤凰出版集团出版的《王安石集》(2006年),却将"卒"解释为"最终"。远方出版社《唐宋名家古文精选》(2005年)将"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翻译为:  相似文献   
8.
指津人语行文引材,精挑细选固然重要,但绝非仅止于此。从伐木工人到镂刻匠人,得多少道工序啊。面对一桩材料,懂得拿捏,文章做得恰到好处;反之,单纯摘引而不懂得加工、雕琢,不是流于堆砌的呆气,便是陷入人云亦云的浅薄,千字小文亦显得别扭与无味。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诗文”。文也好,诗也好,对于文言基础差的学生而言,即使是浅显的文言诗文,他们学起来也未必容易。那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学习中化难为易、轻松学习呢?一、把握规律、整体突破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分析综合”考点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  相似文献   
10.
课程理念的变化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核心因素应该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实际上,角色转换是一个过程,是教师以其头脑中的理念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不断碰撞、调整与完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地进行,则新课程的实施就会真正发生。一、由控制者转向"平等首席"改变长期以来教师的控制者角色,使之成为"平等首席"。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