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鸳鸯蝴蝶派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地为鸳鸯蝴蝶派提供了丰富的作家资源,这个作家群体的形成是吴地教育发达、人文荟萃的文化传统的结晶,体现了吴文化尚文重教的文化性格.鸳鸯蝴蝶派所选择的民间文化立场,与吴地文人墨客积淀下来的隐士、逍遥哲学有着渊源关系,是隐逸文化传统的延续,在本世纪初则演变为闲适文化.作为闲适文化的表征,鸳鸯蝴蝶派的文学特征是传奇、言情、画风俗,深受宋元明以来兴盛于吴地的话本、拟话本小说的影响,特别受到《三言》的影响,鸳鸯蝴蝶派的传奇作品,往往蕴含着吴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对一些奇人的刻画,能够表现吴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擅长营造浪漫氛围的著名导演赵宝刚又一次在荧屏上掀起一股爱情的“雾雨风”,由他执导的言情新作《像雾像雨又像风》已在沪上播出10多集,然而,这部从开拍之时起就备受瞩目的戏却并未产生预期的轰动效应,不少观众有些失望地说,此剧“精美的镜头画面、漂亮的明星演员难掩其内容的苍白”。  相似文献   
3.
《杨柳枝词》清溪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唐·周德华二十年,在时间的悠渺的长河里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对尘世中的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中学语文知识短文《散文的形和神》中谈到散文写作,要求做到“情景交融,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对散文写作特点的概括,也是对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其实,大多数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过分地注意文章的形和神,也没有刻意地去把握,而往往是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或从侧面暗示,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5.
言情”一直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失的内容。作为以小说为文学代表的时代,言情在明代小说中有很大程度的体现,它所具有的特殊而又丰富的内容对中国后世的言情文学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明小说中的言情,不仅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明代小说,而且可以全面把握中国言情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它所具有的特点,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的转变过程,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唐宋词中的抒情形象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出现在作品中的抒情主体也大致经历了晚唐五代、北宋和南宋这样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时代的情感需要。但是,词在兴起之时的抒情主体多半是女性形象或者是男子作闺音,根本不能满足时代情感宣泄的要求。于是,词人在作词的时候不断创新,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反映在作品中,抒情主体的发展演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人所共知,诗以言情,歌以咏志;人们也知道,无论“言情”还是“咏志”,都必须借助与“情”“志”相关的载体,有所寄托,这个载体就是“物”——包括“景物”和“事物”。但在鉴赏诗歌时,不少人始终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8.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出现了艳诗创作的兴盛,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艳诗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和个性特征。这种艳体诗风是中唐以来诗歌观念的变化在创作上的反映。这种诗歌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对齐梁诗态度的转变。同时,它还表现为世俗化的审美倾向以及对诗歌言情功能的强化。  相似文献   
9.
宋词之"言情",所言之情多是个人化的感情,往往以伤花惜春、相思怨别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大量的花草意象、幽独的美人意象、执着无悔的情感追求与屈骚"香草美人"的抒情模式和"九死未悔"的情感品质相契合.深入剖析其中的内涵,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词体的文化传承和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10.
借人演史,以情写兴亡,这就是《长生殿》的主题所在。作品穿插内外两条线索,显示出了锐利的社会批判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