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向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审美批判,但是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美的生产愈来愈受到经济结构的种种规范,美的基本社会文化角色与功能日渐改变,当艺术彻底商品化,审美也沦为一种消费,这种批判还是否可能?美国当代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詹明信构想的认知图绘关学是解答这一时代难题的可贵尝试。  相似文献   
2.
詹明信而言,阐释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对作品做出价值判断或试图解决它的矛盾,而在于把作品重新放回历史情境中,以便使这些矛盾自身变得有意义。詹明信常常采用双行线的方法:一方面,对摆在面前的对象物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关注这一对象物被记录下来的情境,这是一种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此,通过融合分析与现实阐释,体现詹明信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薛莹 《文教资料》2007,(16):127-129
“历史”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背景中的一个关键语素,并被限定在一个实有的客体范畴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后现代理论家,詹明信在论述后现代文化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症候时,以历史的观念认知作为历史的当代社会,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晚期资本主义是作为历史发展物存在的。而当詹明信以深度化的理论阐述去揭开后现代主义文化消解深度的症候时,他创造了历史作为认知方式的基本范型:只有把作品放置到历史情境之中才能认识到作品的社会功能,从而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在文学领域,詹明信从历史角度切入对文学术语的讨论,或者从文学术语着手来划分历史时代,把文学术语置换成对文化生产的历史性认识。这是在一种历史认知的视点内去打量当代的位置,其批判性具备了超出时代限制的整体眼光。  相似文献   
4.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本文从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出发,对四大名著的翻拍作品进行了探析。四大名著的翻拍在后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下,呈现出了平面无深度、过于注重视觉效果以及缺乏距离感等特征,从而进一步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王伟 《青年记者》2016,(17):4-5
当前影视创作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浮躁”,一些人衡量和创作一部影视作品以能否及时“兑现”为标准,而要及时“兑现”,就要想尽办法提高其收视率、点击率,这样的态度导致的结果就是影视作品创作走上了一条媚俗之路. 影视作品媚俗的原因 1.媚俗剧泛滥是大众消费文化“无深度”扩张的结果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加速了艺术向商品的渗透速度和追逐资本的步伐,使得艺术在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明显的浅薄化.美国学者詹明信把这样的文化称为“无深度文化”.  相似文献   
6.
论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由于研讨“分期问题与后现代主义的成因”,因而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理论;由于探究“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因而可作为文化的后现代理论。廓清詹明信的后现代理论的旨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