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努力开发利用。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讴歌家乡美景,挖掘民俗文化,宣传家乡特产,抒发劳动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生活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古语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又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生活中越是艰险之时,越是困难之时,越能折射出人性、人情之美。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小小说.文章的大致情节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下午,一位孤独的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老妇人去乘车,众人反感漠视,怕她有某种传染病,都不敢靠近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分析着老妇人处境凄凉的原因,却没人上去帮助她.众人对老妇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解囊相助,塞给了老妇人一张20美元的钞票.  相似文献   
4.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5.
回顾电化教育发展历程讴歌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化教育一词,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堂”。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6.
《档案天地》2007,(3):59-60
我认识草明老师,是在1973年。那时,我还在京西的煤矿里当一名掘井工人。当时,“文革”已经进入中后期.似乎是江青等人要搞一些歌舞升平,因此,通知各单位找一些“工农兵”代表,讴歌一下那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认识马银录,是从他的第一本纪实文学作品《向农民道歉:一个县委组织部长的驻村手记》开始的。那还是2002年的春节后,距离2000年11月25日发生在陕西白水县器休村的恶性涉农事件过去尚不到一年半。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海岩倾心讴歌他心目中应该存在的爱情,不遗余力地为读者献出一个个理想传奇和爱情童话。海岩说,他最喜欢写也最擅长写的是女性。海岩又说,他最喜欢写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物。于是,我们在海岩的笔下看到了一系列从容貌到内涵都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叙事长诗。这里对以往学史认定该诗的“反封建”主题提出质疑,并从创作、编纂和接受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诗主题的定位问题,认为“讴歌爱情”才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情况(一)内容简介。作为一节作文技巧指导课,本课主要围绕“亲情”展开话题。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回忆和欣赏与亲情相关的文章,参与到《目送》的赏析讨论中,教师对讨论进行点评。师生共同总结亲情类文章写作的要点。其次,让学生在理解写作要点的情况下,在个人电脑上完成对两篇指定文章写法的赏析,从而加深对写作技巧的感性认识。允许学生自主从网上查找资料来帮助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并在完成后在电脑上提交作业。教学思路是赏析文本,探讨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到我们为什么感动,最终理解分析文章怎么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