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位杰出的口才家,晏子的辞令艺术在外交、讽谏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其外交辞令往往能够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又很注意分寸和火候;其讽谏辞令,讲究说话态度和方式的巧妙把握,使对方易于接受,最终达到讽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巨著,它对中国的文学是总结是归纳。总结的是前世的文学创作,其中对于孔子修《春秋》所使用的"春秋笔法"有其独到的评论,并且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春秋笔法在当时的发展;归纳的是文学创作方法,在其中显现了"春秋笔法"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周时期,周礼由形成走向成熟,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讲“礼”的时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献诗讽谏大都以一种微妙深曲的方式呈现出来:或以美为谏,把谏、戒、刺的含义隐藏在一片颂美之辞中;或于曲意逢迎中微露讽谏之意;或用善意引导、旁敲侧击的方式加以暗示、启发;或陈古以刺今,以希君王观古而悟今.这就是《毛诗大序》所言的“主文谲谏”.这种献诗方式的形成是由周代礼教制度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到了西周后期厉王、幽王时,礼乐渐趋崩坏,才出现直刺方式的献诗讽谏.然而西周中、前期形成的“主文谲谏”的献诗方式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4.
扬雄的汉赋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讽谏说为主体,其他观点皆由此推演而成。扬雄的某些观点是终生一贯的,如汉赋讽谏说,屈、马高下论,模拟说等;而有些观点则有着前后期的巨大差异,如"神化"说,"丽则"、"丽淫"说,汉赋价值说等。扬雄晚年鄙薄、否定汉赋,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是假设登徒子之词,讽谏楚王好色之作。作品以宋玉与东家之了、登徒子与其妻、章华大夫与采桑女子等三个事例,说明了好色与不好色的行意差异。并在比较中强调了"守德""守礼"的男性自律操守,从而于言词之外,寄寓了希冀楚王"守德"自律的讽谏旨归。  相似文献   
6.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言意在劝告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能够听进去那些跟自己的政见不同的话,以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是良药就一定得苦口吗?是忠言又何必让它逆耳呢?良药不苦,忠言顺耳岂不更好!  相似文献   
7.
对话体很早就被文学所利用。本文对对话体发展变化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追溯了汉赋对话之体的直接渊源,着重从语言形式、讽谏方式、对话起因三个方面论述了汉赋对话之体所负载的文化蕴涵。认为汉赋对话之体充分地体现了汉代士人的生存处境,反映了汉代文士在政治体制的改革的过程中逐渐边缘化以及他们面对现实政治进行心理调适的艰难、痛苦和心灵扭曲的心路历程,也使我们看到了门客文化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对中国士人心灵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闲情赋》,专家们历来持不同看法,争论颇大,焦点在:它是不是专写爱情的作品?有没有“讽谏”?“讽谏”内涵究竟是什么?对照本发现,它根本与任何所谓托寄无涉,只是和汉赋中的同类作品一样记录了自己一次隐蔽的自认为十分不应该有的感情波澜,目的是为了心理疗治。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经学繁盛的现实下,汉人特别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意义。美刺与教化,是当时文学思想的主流。司马迁受时代的影响,在史书的撰述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这种思想,这既体现在他对《史记》撰述主旨的阐释上,也体现在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价上。文章共分三个部分:一、司马迁对美、刺之旨的阐释;二、司马迁对讽谏的赞同;三、司马迁对“六艺”教化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吴建勇 《现代语文》2009,(10):32-33
杜甫的乐府诗《秋雨叹》三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描绘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天灾以及权臣误国、朝政昏暗,导致民怨四起的社会凄惨景象。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的大诗人描述当时之景,寓有讽谏之意,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儒家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