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感情,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诗歌借助书法,与绘画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映生辉,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成为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题画诗源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学术界持北宋者居多,也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但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杜甫就曾有许多咏画诗,被后人认为是题  相似文献   
2.
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西洲曲》中的解释 ,有几处颇令人费解。据考证“忆梅下西洲”的“下”字只能解释为“到”或“去”等 ;“单衫杏子红”中的单衫并非今日所言“衬衫”;“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一句中的“莲”非莲蓬而是莲花 ;关于该诗的段落划分和主题思想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徽州女子诗选》以作者祖籍徽州为准,所选录的作品不仅具有女性诗作共有的特征,体现了"程朱阙里"才媛诗人的地域特色,更表现了编选者一定的道德教化意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颇留意于金圣叹事迹史实的考索,于其诗集《沉吟楼诗选》中,注意到有何善卿生日》七言律二首(见次页书影)。丁善卿其人,未见前此研究金圣叹者涉及,从诗中仅可看出:1.生辰在深秋,2.为隐居学道者,3.其子学业有成,4其妻似已去世。至于其乡贯、生平、年龄等,则不得其详;翻检有关明清人物传记资料工具书,也未见可资查考的线索。然熟悉金圣叹遭遇者皆知,在十八请生同赴难的“哭庙案”烈士名单中,有两位丁姓者。据乾隆年间吴县顾公婆《丹午笔记》(有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行世)所收清初无名氏撰《哭庙异闻》(此系《哭庙异…  相似文献   
5.
清代广东地区的文化发展空前鼎盛,文学创作和编纂工作非常普及,因此诗歌总集也是数量众多,成就斐然。《岭南五朝诗选》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广东省级诗歌专集,第一次全面总结了广东诗歌发展的历史,对于清初广东诗歌的传播与保存尤具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兹就该书的文献价值作细致考察,冀为清代地方类诗歌总集研免提供具体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面临碎片化、机械式等难点与痛点,以高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比较阅读法为现代诗歌教学提供了激发学生现代诗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现代诗歌欣赏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与清代宗宋诗风影响下的宋诗选本有着明显区别。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和《御选唐宋诗醇》影响,此选仅选录苏轼、陆游和元好问三家之作。在评点苏轼时,重其题材和内容的开拓作用;评陆游和元好问时,重其社会政治内容的阐发。《诗选》的其基本诗学立场是以杜甫为典范,尊唐黜宋,与早年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乐府诗作笺注成为学术取向之一,其中黄节《汉魏乐府风笺》、朱建新《乐府诗选》和闻一多《乐府诗笺》三部著作值得重视。在相对一致的广义“乐府”范畴下,三著存在“乐府”观念、选目和笺注体例的差异性。整体而言,黄著取材宏富、考证严谨、体例完备,朱著选诗广、分类新,而闻著笺释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目前全国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必修教材中的新诗选文在选文的数量、编排体系和内容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两个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经验表明,高中语文的新诗选编,必须摈弃选文的政治化、正统化、个人化、随意化,在选文时代性和典范性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应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的新诗。  相似文献   
10.
最早提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一问题的是明代的李攀龙。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编有《唐诗选》。在《唐诗选》中,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赞同李攀龙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