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特生 《成才之路》2011,(17):100-I0017
靠自己的嘴巴,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自我暗示的力量,就存在于一念之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谈话去了解一个人的心态。你不妨录下自己一些平时的话语,留意平常很易忽略的口头语和语气,原来我的话,那么粗鲁可憎。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韩关系的紧密,中国目前需要大量的韩语实用型人才,为了使中国学生更好地掌握韩语的使用,本文章研究了韩语助词之间的差别,以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兴趣来进行教学,缩小中国学者和韩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更有利学生今后对工作的适应。  相似文献   
3.
"瞧"放在动词后的用法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中,此时,"瞧"已经不再用作动词。考察"瞧"的古义与今义、语法化的路径及机制,从而了解"瞧"作为语气助词的来源及演变过程。"瞧"作为语气助词在方言中使用得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4.
"的个"连用的情况在近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本文将对"的个"连用的例文进行分析整理,阐述二者连用的条件,并对"的"和"个"的词性和意义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薄”“言”“薄言”出现的频率较高,注家多视为虚词,训为“语助词”或“发语词”。相关的旧注、新解不少,但长期以来意见一直有很多分歧,本文也就其语法特点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6.
语助词”是传统的语法概念,形成于对先秦经传注释的语法研究中,并为古今学者广为使用。然而,“语助词”这一提法似欠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语助词”概念是传统“辞”、“语助”、“语辞”等语法概念误解的产物;二是“语助” 不是词,故不能称为“语助词”,而应该将其称之为语言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语音符号。  相似文献   
7.
助词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词类,但在古代,助词的概念却很模糊、宽泛,且分类不十分科学.《毛传》从直接揭明例、以同类语气词相释例和隐含方式暗指例三方面对语助词进行训释,由此可窥见汉人对语助词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8.
从历时角度对语助词“看”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语助词“看”是经由表“视、视察”义动词引申至表“测试”义动词,最后虚化形成。通过对语助词“看”形成后的发展线索的推理,以及“一个动词核心”规则的考察,最后得出语助词“看”的产生是基于连谓后项的“看”句子中心地位的丧失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自祭文     
岁惟丁卯(1),律中无射(2)。天寒夜长,风气萧索(3)。鸿雁于征(4),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5),永归于本宅(6)。故人凄其相悲(7),同祖行于今夕(8)。羞以嘉蔬(9),荐以清酌(10),候颜已冥(11),聆音愈漠(12)。呜呼哀哉!茫茫大块(13),悠悠高(14)。是生万物(15),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16)。箪瓢屡罄(17),冬陈(18)。含欢谷汲(19),行歌负薪(20)。翳翳柴门(21),事  相似文献   
10.
探究之一,《师说》:相关引用为何加则去焉?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选了传统篇目韩愈的《师说》。在其文本第三段里有一处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编者对此作注为: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看出韩文的引用与原文有所不同,加了一个则,少了语助词焉。从标点符号运用的规范来说,直接引用的才要加上引号,而且对原文不能有任何改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