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丹是2006年底到2007年整个中国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2007年国庆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文化访谈录"节目中,人们看到连续七天播出的《于丹·游园惊梦》。有媒体人称之为"于丹一个华丽的转身,从2000多年前的诸子百家一下子转到讲雅致的昆曲"。  相似文献   
2.
笑纹 《全国新书目》2008,(15):20-20
易中天、王立群讲史,于丹、姚淦铭读经,在国内文史类图书市场上,"百家讲坛体"一时间大行其道,于是乎,上世纪80年代春潮涌动的"国学热"终于从所谓的"精英阶层"辐射到"普罗大众"。但是,有关国学的写作,是否还应有另一种可能?既不像于丹那样浅尝辄止地读"经",也不学易中天那样天马行空地讲"史",而是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学派可以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代表.庄子,无论在哲学思想还是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他的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庄子>,被看成和屈原的<离骚>比肩"双璧"的文学杰作;而作为哲学著作的<庄子>,对后世众多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被后世的道教尊奉为<南华经>而顶礼膜拜.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研究和评价,长期以来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近十多年来,<庄子>中的一些文章,已然从高等院校的课堂渐次进入到高中语文课本.这一现象在昭示我们:应该对庄子哲学思想进行积极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相似文献   
5.
刘晓平 《语文天地》2011,(15):37-38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大多数思想家没有摒弃或没有完全摒弃神道,不同程度地为神留有一席之地。这不是思想家们认识不足,是社会习俗所致。千百年来的传统为之彻底放弃难以实现,在诸子百家学派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日“祭如在”,这是从信仰上说的。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最高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五经》等古代文献中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和合价值理念,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普遍认为上古三代便是和合的社会时代,而经由夏商周再到春秋战国,便是一个退化的过程。但是笔者认为,《五经》等文献中的和合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并不具有和合价值理想的现实性存在,仅仅是提供了人们创造性地构想出和合观念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你从甲骨上走来,生动形象是你的姿态;你向竹简上走去,气势磅礴是你的风采。你双手一挥,挥动五千年华夏文明,你嘴角一扬,笑看亿万部名家之作。  相似文献   
9.
张晓珍 《考试周刊》2011,(78):32-33
大学者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0.
高照 《华夏文化》2002,(3):20-21
周易由《易传》、《易经》组成。《易传》诞生于春秋战国。当时,诸子百家曾出现过“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文化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