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2篇
教育   924篇
科学研究   3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切·格瓦拉》3月10日巡演到上海,兰馨大剧院爆满。从去年4月开始,这出戏先后征服北京、广州。上海演出后,它还要西进成都。 这出戏直指腐败、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提出了一个古老的命题:革命。语言极具鼓动、讽刺功能。一些观众因此而痴迷,另一些人几乎“愤然离席”。 这仅仅是表面的躁动。更深层次的冲突正借着这出戏而爆发,观点不同的市民、官员(包括他们的家属)表现各异。最激烈的是知识分子:在北京召开的两次研讨会成了“左”和“右”的辩论场。有人说,《切·格瓦拉》成了一场政治秀。 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思想领域并不像表面这样平静。  相似文献   
2.
3.
4.
5.
6.
韩敏  敖利 《东南传播》2022,(11):80-83
近年一批在华“洋网红”的自媒体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以及海外的YouTube等社交平台走红,他们为西方互联网用户开启了“近距离”“全景式”观察中国的一个新的信息渠道。本文以在华“洋网红”与西方主流媒体的论辩视频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对话与论辩策略。“洋网红”视频作品以“我”在中国现场的真实生活经验有力破解西方偏见,并且通过对话主体多元化、对话视角全面化、对话身份多重化等多重对话机制与西方媒体展开论辩,为国际用户知晓真实的中国图景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7.
与很多不懂新闻不懂媒体却又牛哄哄的部长比起来,叶皓才是真的"牛"! 先不说部长,先说说时评人. 凤凰卫视6月7日的<一虎一席谈>,请知名时评人郭松民与人称"范跑跑"的范美忠辩论.  相似文献   
8.
阿昆 《北京档案》2006,(2):42-42
开场白:北工大档案馆馆长李会征来函说:"很喜欢您主持的‘每期一辩'栏目.读多了,也想说一说,有时写完了,主题又变了."阿昆首先谢谢您的鼓励,同时也注意到您和其他一些热心读者的类似忧虑.所以最近几个辩题的辩论为时均超过半年,这样既能吸引更多读者参与,也有助提升辩论的深度、广度和质量.其实只要读者喜欢,且又好稿不断,即便地老天荒,阿昆也不愿频频调换镜头.欲投稿者,请速致函E-mail:yukun.yang@163.com.  相似文献   
9.
上海电视新闻中心2006年精心策划推出中国大陆第一档互动式电视新闻辩论节目。该节目的自我定位是:力图通过辩论形式,展开对新闻话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乃至公共事务的讨论,让事实在辩论中变得更加清晰,让观点在辩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节目的自我宣传是:你不能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看法。《撞击》,让你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人来说,美国宪法和自由女神一样著名,也和自由女神一样遥远而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