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吴昆 《收藏界》2015,(3):70
我非常喜爱收藏,尤其是喜爱收藏各种古钱,所以每到一处都会到古玩市场上去淘点喜爱的古钱。上周去内蒙出差,公事处理停当后便直奔当地一家比较大的古玩市场。内蒙的古玩市场果然有些异域风情,卖的古物都是稀奇古怪的,逛到一个古钱摊前,被琳琅满目的古币所吸引了。摊主是个蒙古人,与他交流得知这些古钱大多都是辽代和元代钱币。这些古钱由于传世量巨大,所以市场价值并不高,摊主的售价也算合情合理,而且这些古币也的确铸造精美,风格独  相似文献   
2.
辽末天祚皇帝时期,政治极度腐败,又加紧了对女真人的掠夺。辽在边境地区有榷场,同女真人进行不平等交易,“低其值,且拘辱之,谓之‘打女真’”,引起女真人的强烈不满。阿骨打时,“力农积粟、练兵牧马”。做好一切抗辽的准备。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阿骨打发动了反辽斗争,大败辽军。收国  相似文献   
3.
学习宋辽关系史,首先碰到的是幽云十六州问题,这是五代时期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围绕着它,北宋和契丹政权展开了收复与反收复的激烈争夺,并影响着双方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变化。北宋初期,宋太宗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收复行动。  相似文献   
4.
萧挞览是继耶律休哥、耶律斜轸之后辽国的又一员虎将,他有勇有谋,多次带兵攻宋。景德元年(1004)澶州之战,他当时是辽军统帅,却被宋军射杀于城外,他的死促使澶渊之盟的签定。对于他的死,学术界以往大都视为偶然,对于有关的细节并没投以太多的关注。本在进一步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作对比分析,从而努力把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黄明东 《收藏界》2010,(10):80-80
“重和通宝”是来徽宗赵倍当政时的年号钱,是继“政和通宝”之后,承“宣和通宝”之前的,仅铸行了几个月的古钱。公元1118年,宋徽宗在刚与辽国讲和的情况下,担心再出现国家和民众之间的战乱和争斗,乞求邻国之间和民众之间“合和”相处,故改元“重和”为年号。  相似文献   
6.
单瑛琪 《出版参考》2010,(11):27-27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边关告急,说是辽国的兵马即将入侵,并请求皇上下诏,一旦辽兵开始行动,宋军就征调百姓的车辆作战车,以抵御侵略者。宋神宗心系江山社稷,同意了边关守将的请求。消息传到边关,百姓十分恐慌。  相似文献   
7.
“澶渊之盟”是宋王朝在完全能够收复燕云失地情况下接受屈辱的不平等议和。“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的发展不能看作是议和的“积极的作用”。“澶渊之盟”暴露了宋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内实行镇压、对外推行投降政策的反动本质。它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和掠夺欲望。赵匡义出兵北汉后揭开了宋辽战争的序幕、辽国是契丹族新兴封建王同汉族地主阶级的结合政权、和势必然几种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木乃伊皇帝     
王赏 《良师》2010,(7):26-26
公元927年,25岁的耶律德光成为辽国的第二代皇帝,当时,中原地区正是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民不聊生。耶律德光养精蓄锐,一心梦想要吞并中原。  相似文献   
9.
北宋政府如何处理与辽、夏的关系,当时各方面的意见颇有不同。包拯认为在外交政策方面,应有正确认识,遵守盟约,平等互利,保持均势,认真对待,提高警惕。在防御措施方面,应当精兵选将,控守险要,训练民兵,补充战马,广积粮食,加强军事情报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10.
西夏联辽朝和吐蕃以抗宋,是西夏与宋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对西夏联辽抗宋,以往学界对其过程已有所论述。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一、从辽朝在当时东北亚所处的“国际”地位,重新审视西夏与辽宋间的政治格局;二、西夏“抗衡辽金宋三国,缅乡无常”,不仅仅是因为“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西夏自身政治地位力的消长,及其与辽宋间的利害关系。西夏经略吐蕃以抗宋,从经略对象而言,继迁至元昊前期以经略凉州吐蕃为主,谅祚以后则以经略Je厮罗及其子孙为主,从经略表式而言,谅祚以前以武力阻绝吐蕃与宋的联系为主,其后则以与其结盟共同抗击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