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赵东玉  何欣 《文化学刊》2010,(5):104-110
辽海地区的民间故事中,女性既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家庭的管理者,通常具有孝敬公婆和机智勇敢的品德。留守女性是辽海地区真实存在的特殊女性群体,江湖人和娼妓是辽海地区的特殊女性职业者的代表。辽海民间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其实是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担当的性别角色的反映。辽海地区的女性,不论是对民间故事的流传和保护,还是对民间故事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辽海文化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3,(3):70-85,F0002,F0003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称谓和文化符号标示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含义。辽海文化既具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混融而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点,又具有海洋地区文化的特色;前者之浑厚、纯朴、刚劲、雄健,与后者之外向、机敏、灵动汇合而构成辽海文化总体,显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而区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成为东北文化总体中的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4.
辽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好清文化旅游资源,将会为宣传辽宁形象,振兴辽宁旅游经济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入发展辽海地区清文化旅游产业就要对原有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开发,打造满族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宣传促销力度,拓展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5.
地望跨越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辽海地区,是古代石棚的密集分布区域.就其功能来说,辽海地区史前石棚多数应为墓葬,故称之为墓葬石棚,也有部分石棚不具备墓葬功能,而称之曰祭祀石棚.从19世纪末至今,辽海地区古代石棚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自从早年日本人鸟居龙藏把辽东半岛石棚纳入“多尔门式古坟”或“支石墓”研究范畴,百余年间,以石棚为古代墓葬,成为学界对辽海史前石棚性质的基本定位.近年甚至出现了流行甚广的石棚就是石桌坟或支石墓说法.其实,这种传播广泛的主流观点并不客观.因此,关于辽海史前石棚的概念与类型等问题,目前仍属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认识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辽水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之内涵为辽地之水。由于"辽水"与"辽东"的悠久性和代表性,对一系列以"辽"字冠名的地名的衍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海"是除辽东、辽水之外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辽"字地名。根据史料分析,辽海难以涵盖我国东北地区,但基本涵盖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区域,同时辽海一名充分体现了辽宁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适合冠名辽宁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中外诸多史学工作者不约而同地瞩目于中国的东北角,在地域文化的研究上积弱而强,形成一股强劲的"辽海"风.为此,辽宁省史学会于2004年10月16~17日在大连召开"辽海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以缜密的实证精神研讨辽海历史文化诸问题.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毛文龙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这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产生影响,如《樵史通俗演义》与《辽海丹忠录》就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不同。当然,它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肯定了毛文龙在皮岛的牵制之功,其实他的牵制之功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巴蜀""齐鲁""燕赵""吴越""荆楚""岭南""关中"等代表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相继应运而生。关于东北这一地域的文化命名虽然有过讨论,但始终没有达成统一,如"关东文化""东北文化""白山黑水文化""辽海文化""辽东文化"等。尤其是"辽海"文化中"辽海"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经考证"辽海"一词的渊源并非是学术界已成定论的源于《魏书》的观点,而是源于《后汉书》或《三国志注》二书。此外,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内有金代明昌年间宋人张绍所撰写的碑文中发现了"辽海"的字样,这是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辽海版第四册第一单元主题活动二:“我眼中的老师”中的第二个主题活动。上一主题活动“我的老师”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了老师每天的工作内容,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本课是对上一个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