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曾坤 《语文知识》2015,(4):21-22
《诗经·邶风·静女》这首诗清丽可人,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欢,也曾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在还保留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但是关于诗中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人们一直将其理解为女子第二次赠送礼物给男子,如朱熹在《诗集传》里就这样解说:"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中华书局出版的由刘毓庆、李蹊译注的《诗经全译》对这两句诗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正《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起点。它是一幅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风俗长卷,涵盖了诸如劳动、爱情、战争、婚姻、徭役等方面内容。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独特,如高中人教版所选的《卫风·氓》中的无名氏——氓。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氓的塑造可谓不施"粉黛",独具匠心,形神跃  相似文献   
3.
邶风》、《鄘风》和《卫风》三地风诗在《诗经》中被分为三个部分,在名称上被分别冠以单独的称谓,但是实际上都是写卫国之事.邶、鄘、卫三地地处中原,其地理位置无论古今都十分重要,考察这三地的风诗犹如商周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不同侧面让我们了解了中原地区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因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5.
张港 《教师博览》2004,(5):45-45
现在的“新婚宴尔”是形容结婚时的快乐样子。这个成语出自《诗经·邶风·谷风》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昏”通“婚”。《谷风》这首民歌说的是,—个一心一意和丈夫过日子的妇人,只因色衰而被丈夫休回娘家的事。诗中抒发的是这个妇人离婚后心中的不平,及对前夫和新妻在婚礼上寻欢作乐的反感。全诗共六个小节,前两节是:“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其中的“黾勉”意思是努力。“葑”“菲”“荼”“…  相似文献   
6.
正原诗:"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晛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译文:"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子七个人,母亲养子多辛劳。清脆婉转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典籍外译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国内外有众多翻译版本。《邶风·静女》选自《诗经》,是一首情诗,它的翻译引起了很大关注。以翻译中基本的忠实和通顺为标准,同时运用回译的手段分析《邶风·静女》英译的两个版本,指出两个版本的优点和不足,旨在为典籍英译的工作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8.
《诗经·邶风》十九首艺术特色鲜明,其衍生地值得关注。本文参照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发现,结合当地流传习俗,确认《诗经·邶风》十九首衍生于邶城的事实。并对邶地众说纷纭的争议,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9.
强制阐释现象不但存在于中国当代学者对西方文艺理论的接受领域,也存在于诸如《诗经》等传统文本阐释中。毛亨、毛苌《毛诗故训传》及郑玄《毛诗传笺》以《毛诗序》的说法为前在立场对《邶风·静女》的阐释就是典型的强制阐释。为了迎合这种前在立场,毛、郑不惜改变该诗大多数词语的训诂,甚至改经以就注。我们今天阅读《诗经》,应理性地对待《毛诗序》。既要合理地利用它,又要避免受其过度影响,以免对作品产生不恰当甚至错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诗经·邶风>中出现的35个"其"字逐一分析,对前贤的研究做了梳理.同时,结合汉语语法规则,对它们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