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钧瓷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现代人却对它一知半解。对钧瓷艺术最好的继承和发扬是走进寻常百姓的家,只有这样,钧瓷艺术才会发扬光大,更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钧瓷这一中华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在21世纪以及未来,钧瓷艺术将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地理标志是当今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使用的概念,是其所列7大类知识产权中一类独立的知识产权类型。将其运用到钧瓷产业发展中,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的发展;合理地运用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对于禹州钧瓷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航宇 《收藏界》2014,(10):61-66
钧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钧窑瓷器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多种窑变色彩。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而且还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进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釉裂开片中还出现了各种生动美妙的窑变效果,形成了钧釉的独有特色,从而确立了钧瓷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着重从工艺及审美的角度来论述古代钧瓷釉包的特征及变化。  相似文献   
5.
张丽 《收藏》2009,(4):73-75
钧窑瓷器发祥于河南省禹县,是在北宋创烧的一种釉色深浅不一的蓝色乳浊釉瓷,其以变幻莫测的色彩而深得世人喜爱。由于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随后河南其他的一些窑场相继烧制,并且影响到了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一些瓷窑,以致元代在北方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钧窑为中心的瓷窑体系。此窑系在宋元时期瓷器手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瓷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鹏 《世界文化》2011,(1):58-61
造型艺术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具象或抽象、写实与写意。中国工艺精神的核心就是写意、追求的精神与情调、境界的抒发,而不是具体的描摹、再现。这不仅体现在绘画上,也体现在书法,雕塑、戏剧等其他艺术门类中。陶瓷美术也是如此,而是陶瓷艺术的百花园里,钧瓷最符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精神,而刘福安先生的作品正是极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结合宋金元时代青龙河流域的历史变迁,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对刘庄窑地层包含物的年代分析可知,刘庄窑早期地层的年代应为金代中晚期。刘庄窑早期地层出土的钧窑瓷片,反映了明昌时代钧瓷的基本特征:造型来源除了延续汝瓷以外,还有来自辽东地区的一些器物造型;印花疏朗,和同时期的印花白瓷相近;有铜红斑装饰。这类钧瓷主要流行于明昌时代,称为"明昌样",起源于金大定时期,并延续到蒙元时代的早期。  相似文献   
8.
窑变花釉     
窑变花釉是指一器在施釉时需几次挂釉,先施一层或厚或薄的底釉,再用涂、点、喷、浸等方法在底釉上挂面釉,入窑高温焙烧,多种釉料在窑火中流淌、渗透、融合,生成美丽多姿的色泽、变幻万千的纹理、奇妙无穷的斑块。宋钧窑以窑变花釉见长,呈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的惊人艺术效果。著名的窑变色彩有玫瑰紫、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等,瑰丽多变,韵味无穷。红釉与蓝釉熔合,产生紫蓝交融的玫瑰紫(1999—3—2,图1)。天青釉为主,与月白釉融汇,便有蓝天白云的意境(1999—3—3,图2)。青蓝色的釉上涂上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借为王洪伟新作《扎根的现代性:当代中国钧窑先锋艺术———以张大强陶艺生命史为核心的艺术社会学研究》撰序之际,通过对近年来王洪伟钧窑文明研究历程的系统回顾和学理分析,一方面高度评价了王洪伟立足于独特传统钧瓷文化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及现代性转型可能性路径的学术雄心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强调提出历史文化研究或中国社会学研究首先要坚持"顶天立地"的精神:既要站在世界学术的前沿,具有世界眼光和前沿意识,又要深入中国实践的基层,具有本土立场和草根精神,还要有"包容"精神,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学术研究在理论上力求不走极端、不搞片面性,尽可能实事求是。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在理论研究上要强化"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意识,正确处理"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的不可分割性关联,发掘现代社会开拓和成长的传统因素和传统资源,一者立足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逻辑和学理逻辑,努力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可能性、规律和路径;二者由此努力建构起世界眼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理论框架体系和解释模式,参与世界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前沿对话。这对于像钧窑这样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神垕镇的支柱产业——钧瓷文化产业发展,对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成因问题给予深度解析,肯定当地资源的便利性,政府法规政策的引导性,市场发展诱发性等因素,并阐释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特点,进而探讨了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神垕镇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钧瓷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神垕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也是树立钧瓷文化品牌,促使钧瓷由“传统文化”向“强势文化”迈进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