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0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90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曾侯乙的身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认为曾侯乙就是师乙,曾国与随国是一个国家的假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奥尔梅克(OLMECA)拉塔第四号物(由6琬圭和16尊玉雕人像组成),是墨西哥玛雅物展(2000年10月~2001年8月在中国西安、广州、北京展出)展品中最珍贵的一组。这一组物是1953~由美国考古队发掘的,1954年发表考古报告,称该物距今3200年~3100年之间。六圭分别高23.7厘米~27.3厘米,宽3厘米~4厘米,厚  相似文献   
3.
承德外八庙珍藏清代著名宫廷画家丁观鹏绘制的十六罗汉玉版画.该画嵌紫檀边,长38cm,宽16cm,厚0.8cm.正面绘描金罗汉像,另一面为描金铭文"十六罗汉之名见于<法住记>,咨之章嘉国师云西域但有十六之号而无十八常闻……命丁观鹏写十六应真像.乾隆丁丑清和御笔".  相似文献   
4.
·【真题再现】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2.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5.
汉代铜器铭文的著录与研究始于宋代。其主要成果可以分为图录类,以吕大临的《考古图》等为代表;款识类,以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为代表;考释类,以赵明诚的《金石录》等为代表。在著录体例、器形的绘制描述、铭文考释以及器物定名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宋人关于汉代铜器铭文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西周时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师旂鼎铭是一篇涉法铭文,其中涉及到的犯罪是战时违抗军命罪,作为军法判例,它可以反映出当时军法审判的一些程序,我们在对铭文进行集释的基础上,总结出这次军法审判的程序,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军法情况。  相似文献   
7.
"次山铭叙"是元结一组共二十四篇铭文之序的合称,始见于明代《名山胜概记》各书。元结作品中以文体而论,铭文最多,这一特点与他所主张的古文运动有关。而后世将其铭文中的序文独立出来,又合编为一组,突出体现了元结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侧面,使其具有了更加鲜明的文学及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毛公鼎》铭文是西周晚期大篆范畴的书法经典范本。其线条瘦劲爽朗,笔姿优美流畅,古朴凝重,姿态生动活泼,在金文特有的凝重感中增加了灵动的秀气;字内空间布白,开合有度,匠心独运;字形体势纵长,萧散自然;字法循规蹈矩,气格古雅;全文章法布局,气象温和,宁静纯真。尤其双向弧形排布的纵行显现出独特的分行布白之美。较早期的金文有不同,线条的运动节奏更加明显,中国书法线条的写意特征由此渐趋明朗,下开石鼓,后启秦篆先河。  相似文献   
9.
运动会在古代世界意义深远,但除了奥林匹克,我们对其他古代赛事仍所知甚少,比如为了纪念奥古斯都大帝而设立的圣巴斯塔运动会。那不勒斯地铁修建中发现的碑文提供了有关圣巴斯塔运动会的新信息,使得仿奥运会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礼县红河一带的秦公簋因其多样价值,面世以来不断引发学界对它的绍介、阐述、考论、评说和引证,在器物学和文献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构史、证史趋向。关于此簋认知的各个环节,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持续探讨,学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判断和认知。丁楠先生《秦公簋铭文考释》一书的编著,不仅显见了他对于地方文化别样用心的学者情怀,而且也通过对于簋铭详尽清晰的解读,从一个特殊的渠道对于秦公簋研究成果并及秦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普及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