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787篇
科学研究   24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4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桂”,“鸾风”,“桃李”三种意象在李白的咏物诗中具象征性,诗人咏“松枝”以象征自己的高洁人格,描绘“鸾风”以表达自己的凌云之志;借“桃李”来高刺趋炎附趋势的小人品格,这三种意象从正反两方面体现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
祝大彤 《武当》2003,(6):17-18
放松周身上下九大关节,是太极拳技艺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重视习练。 松踝 踝是脚与膝中间部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在九大关节中,它属于脚以上八大关节。中间拐弯的关节是下肢四大关节,上下联通的重要部位。 踝的位置仅次于脚,没有脚踝  相似文献   
3.
从静电场的性质出发,结合矢量代数运算的结论,介绍静电场的唯一性定理,以及其在分析有导体存在时静电场的分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守气为根基     
颜予生 《武当》2003,(7):55-55
“松、静、自然”是内功入门要领。松者放松之意,只在放松全身,利于感应各部位变化。静是思虑的安静,无思无想,才能感应并觉知各部位的不同变化与状态,气血的正常状态、运行,不思善恶是非的本来状态。自然是指平常的不加思  相似文献   
5.
自宋至今的《锦瑟》阐释史,是从纷歧走向融通的历史。各种主要的异说既各有其依据与优长,又各有其自身的缺陷,从而在客观上提出了互补与融通的要求。它们之间,又具有一体连枝、异派同源的性质。纷歧的异说分别认识其一枝一节,融通则将它们还原为一个艺术整体。从纷歧走向融通,反映了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晓强 《贵州教育》2009,(10):34-35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和同为一家》一课子题目,它是该课的“重头戏”,其与“天可汗”、“点苍山会盟”一道,记录了大唐和周边少数民族“和同为一家”的这段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7.
异步性。异构性、动态性和松耦合性已经成为分布式系统的本质特征。而发布/订阅(简称P/S)通信模式为通信的实体提供了一种匿名性.实体不需要知道消息由谁产生或由谁应用.需要根据感兴趣的主题去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这种通信模型具有异步性、异构性、动态性和松耦合的特性.满足了当前分布式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李锐 《学语文》2011,(4):54-55
《锦瑟》(见卷首)一诗,李商隐在创作时到底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有探究、评价《锦瑟》一诗的权利,其实要读懂《锦瑟》就不能不了解李商隐和牛李两党的关系.就不能不明白李商隐终生仕途失意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多义难解的作品之一,这与诗中蕴藉含蓄的语言修辞和大量典故的巧妙运用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化解读的视角出发,《锦瑟》之所以最终呈现出一种诗意朦胧多义、诗境幽隐奇缈、情感复杂曲折的艺术特色,其深层原因是儒释道思想对作者创作的交错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常常会让教师在备课时陷入困境。我们对于诗歌教学总是存在某种教学观念上的误差,从而走入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诗歌的涵咏功能,以及诗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学生失去了对美的体味和感悟。《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朦胧诗的代表作,虽晦涩难懂,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因此,如何将"晦涩"变为"浅显",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便成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