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陈启天由非基督教到反基督教教育进而主张收回教育权的思想发展轨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其从事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理论基础。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他充分利用《中华教育界》和《醒狮周报》两大舆论阵地,一方面自身系统建构国家主义教育理论以鼓吹收回教育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育界的舆论导向,声援收回教育权运动。同时,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多次提请相关议案,并发起成立"国家教育协会",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对于他在这场运动中的历史贡献与关怀祈向,应予以肯定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政治活动者具备尊重民意、责任、法纪与公道等民主风度.民主风度的培养应以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其不易培养既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陈启天的民主风度论属于政治文化建设范畴,不失为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份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3.
《中华教育界》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期刊中刊行时间长、影响较大的刊物之一,它不论是在西方各种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引入,还是在教育实验、教育思潮的推进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过积极影响.1924年7月至1926年11月间,陈启天担任《中华教育界》主编,以“教育改造国家”为其办刊宗旨,借助师友的援引、同学的相互砥砺、同道的呼应、同乡与同事的鼎力支持,集结了一大批提倡教育救国的教育界人士.他们在陈启天的引领下,思想之间形成了相互交融之势,使得《中华教育界》成为宣传国家主义教育的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