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觉新与方鸿渐同是从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没落的封建家庭走出来的读书人,有共性,亦有差异,文章切入分析他们的双重性质,并从他们在大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对矛盾的处理和对待婚恋的态度上,剖析这对重压下的病态灵魂。  相似文献   
2.
吴双 《考试周刊》2009,(31):30-31
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高觉新作为长孙,他有维护封建家庭长治久安的责任,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服从。“五四”新思潮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封建家庭不满却无力反抗.只能采取“不抵抗主义”来逃避现实。以求得家庭的“安宁”。在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的冲突中煎熬着,他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是长子的悲剧,是“不抵抗主义”的悲剧,更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是其必然,作家们以精心营构对象世界来表现人性,认识其弱点,并希望改变这些弱点,使人自身进入一种最佳境界,使人性从蹩脚的格式塔成为完美的格式塔.人性的丰满,人格精神的健全,将是“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  相似文献   
4.
巴金笔下的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长房长孙”,这种特殊的地位便决定了他的命运及他特殊的性格,因而在分析高觉新的悲剧性格时笔者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他的性格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怯弱,但他也有反抗的一面,即在妥协中有反抗.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旧家庭和旧礼教是夺去他生命和幸福的罪魁祸首,但由于封建伦理的束缚及他自身对“家”的依恋,使得他在封建专制面前妥协了,成为一个“多余人”.  相似文献   
5.
高觉新与方鸿渐同是从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落的封建家庭走出来的读书人,有共性,亦有差异。文章切入分析他们的双重性格,并从他们在大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对矛盾的处理和对待婚恋的态度上,剖析这对重压下的病态灵魂。  相似文献   
6.
在《家》与《四世同堂》中,自我存在的意识在高觉新和祁瑞宣二人身上是不可忽视的。出于长子必须要担负的责任,高觉新和祁瑞宣选择了为家庭自我牺牲。这想要追求自我与自由的存在,与他们身为家中长子的社会身份相矛盾,存在与责任的矛盾,便是他们痛苦的根源。从二人灵与肉、情与理和新与旧的矛盾入手,着重分析他们自我存在的矛盾和痛苦。同时也要看到,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家庭情况,二人自我存在的矛盾虽然有着不同,但又是极为相似的。  相似文献   
7.
长子形象是一种先赋角色.高觉新、祁瑞宣对自己的长子角色高度认同,并竭力扮演.他们经常身处家庭、事业、爱恋的夹缝中,不得不悲剧性地成为沉重家庭责任的负累者,压抑工作环境里的苦闷者,婚恋的世界里的被束缚者.  相似文献   
8.
9.
范钦良 《课外阅读》2011,(5):245-245
高觉新是巴金小说《家》中成功塑造的艺术典型,特别是对高觉新畸形个性特征的刻画尤为触动人心。中国20世纪伊始的新旧的思想激烈冲突,是造成高觉新这一典型的 畸形性格的直接原因。本文试就其性格形成的原因、背景、特征表现及典型的社会意义进行阐述。进入21世纪,分析高觉新双重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有着更加广阔的文学价值,因此,在当下进一步阐明了高觉新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对新世纪中国青年仍具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和丽  董小玉 《职业圈》2007,(4S):227-228
文章从“长房长孙”、“孝”和“长兄如父”的文化视角对高觉新的人生悲剧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其人生悲剧产生的根源并非是其“长房长孙”的家庭地位,而是儒家“孝”和“长兄如父”的伦理观念。他的悲剧命运是五四我国家庭伦理道德转型时期的无数青年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