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2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名师     
教育格言“因方成珪,遇圆成璧”——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教学主张从教以来,袁菊华老师一直致力于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她注重还原或引入生活具体情境,力求打通文本和学生生活之间的壁垒,让阅读变得可亲、可感、可迁移,哪怕小小的常规默写,也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加以理解性记忆。袁菊华倡导整本书阅读,和学生的共读、共享、共写,从读书笔记到专业论文,往来修改,坚持不懈。  相似文献   
2.
背诵、默写题是中考必考内容,并呈上升趋势。从近几年考生答卷情况看,背诵默写题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对应背的课文和段落没有熟练地背诵和默写下来,二是对背诵、默写的题型了解不够。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常见的背诵、默写题有如下类型。(这里不谈选择式、判断式、配伍式题型) 一默写。这是最基本的类型,试题有要求填词的,有要求填句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11年的17套高考语文试卷所考查的名句名篇,从赋分、体裁、所属年代、汉字分布、篇数和句数、考查形式、出处、作者等8个方面进行了专项统计,并与2007年~2010年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近几年高考语文名句名篇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一考点的命题原则和备考要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考古诗文背诵默写是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考生理解记忆,背熟写准。运用归纳通假字、重视虚词、突破生僻字等方法指导复习,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情地朗诵古诗。  相似文献   
6.
唐嫒媛 《语文天地》2011,(12):20-21
在新课改背景下,诵渎教学仍存在很多误区,如:把朗诵理解成了背诵,把背诵的熟练度与默写的准确性作为衡量诵读教学成效的唯一尺度;诵渎的范围、方式选择不当;语文课上朗读成了必有的环节,但缺少点拨指导,流于形式;等等。有感于此,笔者以为要理解诵读教学的内涵,课堂上的诵读要适度、精当,并且要抓好平时的诵读与积累,以课下促课上,二者相结合,才能创造成功的诵读教学。  相似文献   
7.
【案例】我校原来是属于普通公办学校,相对来说生源较差,学生中无尖子生,普遍成绩中等,有的甚至偏下。初一开学的第一课,我要求默写26个字母,发现35人的班级竟然有6人不能完全正确地写出26个字母,其中就有个英文名叫Mike的学生。开学第一天我就认识了他,并开始了对一个英语学困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日常做的工作有指导学生抄写、默写和背诵,如何有效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积极记忆、科学记忆、有效记忆是教师需要思考的。摘录式抄写、记忆式默写、接力式背诵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之后的改进策略,让日常不再平常,从中发现优劣,并别出心裁,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美术高考对考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美术高考中色彩一类的试题基本上由原来的单一“描写”过渡、转变为“表现型”,即色彩默写,它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写生(写生更多地带有描摹的性质),而是要考学生“背”写的综合能力,即色彩感觉、色调的把握、色彩技巧、表现能力,更多的是对能力的观察与发现,是一个默写再创造的过程。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形势的要求,发达地区的一些高等艺术院校有计划地在西部逐年扩大招生,同时带来了一些他们的新思路、新方法,考试的要求也就更高、更灵活、更自由,这对莘莘学子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似文献   
10.
学生往往“谈史色变”,总觉得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索然无味;更何况那些眼花缭乱的年代、人名、地名.记起来何其难。而现在不少历史教师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历史默写”成为逼迫学生学习的常规手段,这自然提不起学生学史的兴趣,更遑论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如何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生动?体悟历史的智慧?我想,“神入历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