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2篇
教育   275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5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对它的解读格外引人注目,其中重要的一面即是方法.本文认为用文本解读文本的方法来解读《论语》,即用孔子的话来解释孔子,更能维护古典文本中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依据《左传》、《史记》、《尸子》、《汉书》等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发现,"子路问津"的时间应是"荷蓧丈人"之前、"楚狂接舆"之后,"津"地点应在潕水东流处,即今河南省南阳方城县境内独树镇与杨楼乡交界处的杨武岗、上曹屯、赵庄自然村一带砚水东流处。  相似文献   
3.
以《论语》、《孟子》、《荀子》为基点,分析了“士”这个特殊社会角色的发展。孔子的“士”重立身,尚“内圣”;孟子的“士”重“舍生取义”;荀子的“士”重务实、尚“外王”。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浸透着仁爱精神的伦理法学思想体系,提出了一整套旨在维护礼治的"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倡导德治的"为政以德"的德治观;注重人治的"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进一步对之加以总结、发掘和探讨,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将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向世界推广具有“和平”特质的中华优秀文化。建立孔子学院具有特殊的意义,但传导相关的语言、师资的素质、《论语》的翻译以及如何将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外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等有关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子授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人自然难以尽知。惟从《论语》传递的信息中,可大致窥其线索。《论语》表明,孔子师门业已形成,实施“君子之教”。它有别于一般伦理道德之教,而属于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其授业过程为:为力行而学,因学而教。从而在授业文化源头上显示中西授业取向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综合考察古今对《论语》的诠释,探讨并勾稽孔子"乘桴浮海""欲居九夷"之语中长期尘封湮没的历史内蕴。从而,认定孔子之言,于假设虚语之中,蕴含着欲"见贤思齐"之意,即有鉴于箕子封于朝鲜、渡海推行其道的史实,而有志于作第二个箕子。如此,则现今研读《论语》,若仅就文释义地讲解"乘桴浮海""欲居九夷"之语,而遗弃其深沉的历史内蕴,似乎难免于买椟还珠之嫌。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代表。因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对它的理解和传承尤为重要。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解读之中虽有独到之处,但注释之下有不够精准之嫌。兹就其译注中不妥之处,从词义考证入手分析论证,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观,译者的翻译行为是一系列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任务是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的结构特征,从而让其译作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林语堂有选择地编译了中国经典作品《论语》,其翻译行为顺应了当时目的语读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语言特征,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