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异质性糅合使波德莱尔《恶之花》组诗在叙事建构上形成异质性。《恶之花》的异质性糅合主要表现在称谓、用典、意象三方面。异质性糅合构成了诗歌元素在内容与结构层面上的关联,加强了意象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与波德莱尔两位诗人虽然身处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促使他们产生悲观主义情绪,并在诗歌创作中借丑恶现实的物象表达心中的愤懑与忧郁。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以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意旨,并最终殊途同归,表达了对时代、民族的忧患意识,彰显了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法国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对中国现代诗学奠基人闻一多有着重要的影响。两位诗人虽然生活在东西地球的两端,身处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其家世出身、个性气质、诗学观念却有颇多相似之处,闻一多受波特莱尔诗学观念的影响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波德莱尔的美学理论强调审美主体与自然的应和、美的独立性、从丑恶中发掘美,希望追求现象背后的美及其表现出的无限、永恒之美;他是较早地提出、运用"现代性"概念的美学批评家,他强调了现实的瞬间的美的重要性,其实质是审美现代性,他的现代性理论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自己的美学思想自觉地贯穿于其审美实践中,致力于从丑恶、现象和现实中发掘并表现恶之美、现象背后的美和瞬间美;他的审美探索具有务实性和浓厚的实践品格,但是,其过激、极端之处也是我们借鉴与评价其美学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他是我们研究审美现代性不可或缺的美学家之一。他对审美现代性的界定堪称经典,他将其界定为当下性和永恒性两个看似矛盾对立,实则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为美学观念的转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普鲁斯特对波德莱尔的评述与推崇引发我们思考两人之间的关系。从波德莱尔到普鲁斯特,是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的时代变迁,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一面。两人来自资产阶级,分属于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政治要求、阶层利益和时代境况的区别导致了他们写作艺术的不同走向。他们的书写见证了十九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路途。本文旨在将文学话语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结合加以考察,抽取出书写艺术与主体阶级属性的关联,探求资本时代的背景是如何诉诸两位作者的美学探索和政治旨趣。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追溯1919到2000年间波德莱尔在中国翻译、研究的历程,认为大体上可以198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转折,后一阶段则为复苏、繁荣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美国当代诗人金斯伯格和法国现代诗人波德莱尔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前者在诗歌创作上对于后者影响的接受问题,指出两人的文学成就丰富了审美"同情说"的内涵,并在早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形成了一座经典传承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看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其实他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恶之花》中,有许多诗人对自然歌咏的诗句,仔细分析,我们会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明白他心中的"自然"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从而也就更能读懂他诗的真谛。波德莱尔所钟情的"自然",实际上是他对未知世界"美"的探寻,因为在他看来,此岸世界的"美",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惊奇"与"颤栗",必须到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和发现"惊奇"。  相似文献   
10.
以对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雕塑《欧米哀尔》的解读,阐述了西方现代审美机制中"以美为美——以真为美——以丑为美"的逐级嬗变过程,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审丑"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丑"从尴尬的他者文化身份向现代艺术中心的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