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柏格森的直觉体验教育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直觉思想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人们要么侧重于心理学的视角,要么侧重于美学、逻辑学乃至思维科学等其他学科或视角,较少有从哲学的视角去对之进行研究。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认为,直觉体验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习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整体认识论;它不仅具有直接觉察、快速发现,独特预测的功能,还能激发学习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直觉体验教育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要数生命哲学家柏格森。这里从对柏格森的直觉体验研究入手,探讨直觉体验的概念来源、本质特性及教育特征,这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oth an editorial introduction for this special issue and a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in its own right. The article seeks to extend a dynamic and multiple conception of time to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think beyond the clock time associated with modernity and industrialisation. This need is illustrated through an account and critique of E.P. Thompson’s canonical account of clock tim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construction of clock time implicitly frames most work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timespace’ offers a way to go beyond both clock time and the current ‘spatial turn’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hat prioritises space over time. It is shown how computerisation also ushers in a new temporality, which works simultaneously with clock time and perhaps presages the move from a disciplinary to control society. The article accepts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and dynamic temporalities and correlatively supports a working together of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hat acknowledges and works with multiple temporalities, empirically, methodologically, theoretically and in research writing.  相似文献   
3.
自亚里士多德将时间和运动联系在一起开始,时间就被束缚在运动的模式下,并隶属于运动的框架。柏格森则通过绵延概念展现出时间自身,重新审视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首次引入了电影作为思维的一种机制。德勒兹又将电影与时间联系起来,认为时间的本质可以从影像中的时间晶体中体现出来,并且发现了直接呈现时间的时间符号,即时间—影像。德勒兹通过对电影的论述说明了时间如何从运动的隶属转变为将自身直接呈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尽管经常有人论述柏格森哲学的本体论,但大多停留于表面化,将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如生命、变、绵延等,撷拴为柏格森哲学的本体,但却无法解释生命如何成其为生命、变如何成其为变的问题。如果撇开表面的东西而深入到柏格森哲学的内部,就会发现,过去才是其真正的本体。正是过去通过记忆而与现在互相渗透交融,使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创造进化。也只有从过去本体论出发,才能理解柏格森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并透视出其缺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冲动下的开放道德入手,诠释了普罗米修斯类价值的群体非理性道德内涵,并从不同时代相似的需求、不同作家相似的先悟能力方面分别论述,从而确定出开放道德与普罗米修斯类价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柏格森、厨川白村与胡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的文艺理论较多地吸收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厨川白村的文艺心理学的影响.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绵延”、“直觉”概念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文艺现,影响了有“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7.
柏格森创立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批判了传统的时间观,并提出了与之相对的作为生命本质意义的时间观——“心理时间”来构筑他自己独立的时间——“绵延”。“心理时间”这个概念为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出现,并为其复杂的内心状态的描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从而反映了西方文学“内转”的倾向,并对许多杰出的意识流派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9.
柏格森哲学的"直觉",不是从外部肢解分析对象的碎片,而是深入事物的内部去经验整体,克服科学理智对变化的事物几何化、静止化抽象的缺陷。理智要当物质的主人,只能导向功利性的工具理性思维。人类语言与理智特征上的相似,也是将理智缺陷放大并导致形而上学混乱的原因。在传统的价值理性框架内,理智的缺陷和工具理性的滥用都无法得到有力的克服,柏格森的哲学则指引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0.
直觉作为认识方法早已进入哲学领域。柏格森将其提升到了形而上的方法论层面,赋予直觉以新的内涵。柏格森的直觉与传统的直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不再是单一的本能,而是本能和理智的能动融合。正确把握直觉对于理解柏格森哲学语言的诗化走向、对于扭转西方传统思维的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