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溘死"和"流亡"在《离骚》中各见一例。"溘死"今者释义多为"忽然死亡";而"流亡"释为何义,古今学者莫衷一是。然观文章前后之意,联接"溘死"、"流亡"的"而"应作顺接连词。"溘死"与"流亡"应为逻辑顺序关系,不宜为并列之序;且屈赋另亦三次出现类似句式,"流亡"皆为同义。联系屈子人生理想及其诗句,"流亡"应释为"随流水消逝"。  相似文献   
3.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说,"民俗学"的<离骚>"巫事活动形式"构成说,"审美形态"学的<离骚>"悲剧结构"说的成就得失,提出了适应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复调"结构特点,进行多侧面的结构研究,以揭示<离骚>等文学作品艺术奥秘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王昌龄诗传边塞情 ,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 ,《闺怨》和《出塞》是诗人激愤于时代的阴阳篇  相似文献   
5.
"骚"与"赋"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骚"当合于赋;而严格说来,"骚"自与一般的赋有所不同.吴子良只知屈原作品可以入赋,而不知<楚辞>本身之特异处.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仅一部<楚辞>而得自为一类;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所谓"骚"者域不出<楚辞>.就今存文献考察,南朝别"骚"于赋的现象盖仅出现在宋时孔逭与梁代昭明太子分别所编之总集及传为[唐]张绩所补[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内;<文心雕龙>至多是准别"骚"于赋.显然,南朝人更多的还是将"骚"纳入赋中的.  相似文献   
6.
《玩偶之家》和《伤逝》是中外文学史上以“关心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命运,提出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为主题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颗明珠,它们虽然是产生在不同国家和时代的作品,却都塑造了具有鲜明民主思想倾向,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两篇作品在揭示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采用艺术手法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本文拟对此进行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Boudoir Lament is regarded as a distinctive subgenre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This essay argues that some of Dickinson's poems are replete with the sensibility characteristic of Boudoir Lament poetry.The Boudoir Lament resonance of her poetry,along with her seclusion and love story,activate Chinese readers' cultural memory to re-imagine her and re-mold her image with the Chinese flavor.Rewriting Dickinson in the way of Boudoir Lament is interwoven with the contemporary reconfirmation and reexamination of...  相似文献   
8.
萧综《听钟鸣》《悲落叶》两诗有不同版本,但当以《梁书》所录为准。  相似文献   
9.
清代皖籍才女庆凤晖,出生于一个拥有"数世科名,门第清华"的文化望族,自幼饱读诗书,颇负才名。其著作《桐华阁诗集》题材多样,内容涉猎广泛,又因历经晚清国族沧桑、身世浮沉的巨大变故,诗歌风格清刚豪迈,情调沉郁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印记。通过对庆氏家族的考察和凤晖作品的解读,有助于我们了解处在历史大变动时期这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及作家本人的内在心灵。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代被称为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人的觉醒”在文学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生命外部的觉醒逐渐转向生命内部本体的觉醒的过程。那么在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呢?通过对《诗经》、《庄子》、《离骚》、汉赋、汉乐府中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解析,来探寻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